[P][ALIGN=left][SIZE=4] 最喜欢听她说话的声音,浓重的女中音,很深沉。[/SIZE][/ALIGN][/P][P][ALIGN=left] [SIZE=4] 最喜欢看她主持的节目,她的访谈很随机,可以随意的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深层次的访谈,不让人感觉压抑,每一个人都可以敞开心扉。[/SIZE][/ALIGN][/P][P][ALIGN=left] [SIZE=4] 历来的电视女主播或节目主持人都是以光鲜亮丽出场,唯独她颠覆了这个领域里的常规,这是多么的让人不可思议。但是她带领的这个女人节目的团队是极其杰出的,曾在央视占有主导地位,她在这一领域也曾走到了自己事业的巅峰。[/SIZE][/ALIGN][/P][P][ALIGN=left] [SIZE=4] 世界上有什么?其实世界上只有男人和女人。[/SIZE][/ALIGN][/P][P][ALIGN=left] [SIZE=4] 她的节目就是说女人的。[/SIZE][/ALIGN][/P][P][ALIGN=left] [SIZE=4] 她就是有那种本事,可以让女人哭,让女人笑,让女人心碎,让女人痛不欲生。[/SIZE][/ALIGN][/P][P][ALIGN=left] [SIZE=4] 她和女人象聊家常一样,和女人谈爱情,谈婚姻,谈家庭,谈事业,谈孩子,谈男人……[/SIZE][/ALIGN][/P][P][ALIGN=left] [SIZE=4] 以前在央视许多个台播出的那个女人节目《半边天》不知道哪里去了,她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到她主持的节目了,三月九日那天,在央视的十二台,法制台又看到了她主持的三八特别节目《巾帼》。[/SIZE][/ALIGN][/P][P][ALIGN=left] [SIZE=4] 这个节目是采访许多成功女性怎样兼顾事业与家庭的,这里有女生物学家,女街道办事处领导,女主播,女医生,女海军……让人悲哀的是,没有女农民,尽管女农民是中国女人的多数,但是已经被这个主流社会排斥在外了。[/SIZE][/ALIGN][/P][P][ALIGN=left] [SIZE=4] 在建三江,我结识了一个女农民,她家种着一百墒水田。一百墒地什么概念?就是就是一千五百亩地。这是一个非常干练的女人,尽管个头不高,但是做什么像什么,她会开车,她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事情:她家在点上(就是地里那地方的人习惯这么说)卖水稻,十七米带挂加长车,一车可以装六百袋水稻,一个点就卖好几车。她站在装了几百袋七八米高的车上,穿着高跟皮靴走来走去点袋子的个数,怕收购商不实在欺骗了她们。她在上面点,他爱人在底下记,两人对数,才会放心。当她走下车来的时候,看到数米高的粮食车后,非常后怕,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样在上面走的。她还说卖完粮,几十万块钱竟然没有东西装,她结下自己头上戴着的头巾,把钱装在头巾里,挎着一包袱钱到银行去存款。这样的农村新女性,也只有在这个改革开放的社会才能出现。[/SIZE][/ALIGN][/P][P][ALIGN=left] [SIZE=4] 她家是吉林榆树的,到建三江只有五年。五年就有这么大的成就,真的很让人佩服。我就像记者采访一样问这问那,才知道她们原来在这里包地也是靠贷款。她们的妹夫是银行职员,她们每年春天从吉林榆树贷款,拿来这里包地。因为这里只对农场职工贷款,外地人是贷不到款的。她告诉我说第一年几乎颗粒无收,她们那时候包的地没有现在多还赔了十几万。她们承包的地原来都是旱田,是她们自己改造成水田的,投进去了大笔的资金,又买了几台大型农机,也压了不少钱。我很纳闷就问她:“我看着这里并没有江河,但是这里都种水田,这水是从哪里引进来的?”她扑哧笑了:“我们这里你没看见地边上都有蓄水池吗?从地下抽上了的水,我们改造水田就是要买抽水设备和打井。我们改造了水田,我们承包地就有优先权,这里的地是一年一承包的。”她是一个很健谈的女人,跟她聊了一个下午,回到姑姑家。姑姑说我你认识人家吗?你就上人家去玩。我心里想:世界上谁认识谁呀?不就是通过沟通交流才相识相交的吗?我希望看到或结识到像这位女农民一样的农村新女性,她们有头脑,有胆识,眼界开阔,敢闯敢拼,她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我认识许多这样的农村新女性,这样的女人是应该大书特书的![/SIZE][/ALIGN][/P][P][ALIGN=left][SIZE=4] 其实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队,丈夫是领导,妻子就是助理,有一个好助理,这个团队一定会发展壮大的。[/SIZE][/ALIGN][/P][P][ALIGN=left][SIZE=4] 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中国农村的未来什么样,我们想象不到,作为一个女农民不应该妄自菲薄,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SIZE][/ALIGN][/P][P][ALIGN=left] [SIZE=4]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提出,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大学生毕业后蜗居城市,“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房?”[/SIZE][/ALIGN][/P][P][ALIGN=left] [SIZE=4] 这是什么狗屁议案!这个女政协委员太没有眼光了,她都不配当政协委员。怎么可以遏制农村孩子的梦想呢?温家宝去年在某大学演讲时还说,农村的大学生与城里的大学生比例严重失衡,在大学里只有百分之二十是农村大学生。从我身边就可以看到,农村读高中的孩子,都是老师家的,或者是父母经商做生意的,真正的农民家庭一个村子只有一两个,怎么可以说农村的大学生多,影响就业呢?在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旧社会,还给农村读书的孩子一线希望,不是有诗这样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只要不是世袭制,谁都有成为将相的可能,只是有一个奋斗的过程。中央的高层领导不也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们也是奋斗多年才有了今天的位置。自从恢复高考以来,有多少农村孩子通过读书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国家建设中的中坚力量。现在农村的孩子不但要上大学,农民也要终生学习,要进大学深造,像丹麦农民和美国农民一样。人家美国的农场主小麦还在地里生长,麦子都已经通过期货的方式卖出去了,中国的农民还差得很远,我们要奋起直追,国家就应该开设农业学院,让有志于农村建设的人入学深造。将来的中国是换位生活的中国,农村人可以在城市生活,城市人也可以到农村生活。我有一个梦想,在山清水秀的农村,建设一所精神疗养院,让那些事业有成的,或是希望到农村生活的老人,让他们来这里品茗,观星,钓鱼,赏月,让那些过惯了城里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这里放松身心,等待灵魂,让他们体味喂马劈材的快乐,给他们提供菜园,让他们可以体验自己种地收获的快乐。这里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有条件的可以配备专车,他们来这里生活,就会在这里消费,以后是一个消费的时代,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改天换地了,再也不能用旧思想老眼光去看待事物了,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SIZE][/ALIGN][/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