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奉献

[日期:2007-07-16 14:16:35] [字体: ]
享受奉献

——记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余大昆教授


    把为事业而奉献当成一种责任,兢兢业业完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很多人都能做得到。这样的人固然精神可嘉,但未必能深深地感动人。
    我要说的是一个把工作视为乐趣,把奉献作为享受,不断创新,矢志创业,为此执着甚至有些固执,顽强甚至有点玩命的人。很难有人像他这样把事业看得如此重要,乃至当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多么可贵,多么感人至深!
    ——他就是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余大昆教授。
    我想,正是因为余大昆把奉献当成一种人生的享受,愉快地享受奉献的过程和结果,他才能如此玩命地敬业,如此执着地创业,如此不断地创新,如此深爱着他的同事和他的学生们。

小天地,大舞台

    一个不足400名学生的系,在全校7个学院6个直属系中生物医学工程系不算一个大的办学实体。这就是作为系主任的余大昆教授驰骋的一方天地,不大的一块天地。他却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舞台,奉献着自己的热血,演绎着自己平凡而感人的人生。
    每天早晨6点半左右,晨练的人们从运动场返回家里,总能见到一位提着一个老式皮包走向办公室的佝偻着背的老人。
    他就是余大昆,而且也并不老,只是因为身体太差,而让只有57岁的他比他的实际年龄显得要老了许多。
    这些年来,他的身体一直不大好,2005年底做了个大手术,肝脏部分被切除。就是抱着这样的一副身板,余大昆却比任何身强体壮的年轻人干得更起劲。每天7点钟之前走进办公室,开始他一天的工作。第一件事是考虑当天和近期的工作,把它们记下来,安排得井井有条,以便当8点钟同事上班时,他就能把工作逐一布置下去。
    就是在周末休息日,他像工作日一样,提前到达办公室,为系里的事情操劳。
    有人问,余老师,你身体如此差,为什么不多休息一下?就算不比别人少干些时间,能和别人一同上下班已经足够了。
    他笑着说:“不工作,不把工作提前考虑好我心里就不踏实。工作让我心情愉快,还有利于病的好转呢!如果没有事干,我可能病还会严重些。”
    生物医学工程系的许多老师还记得,2005年12月从他送进医院、做手术到2006年2月出院,他仅仅在医院呆了一个半月,硬是拖着没有康复的身体出院了。他说:新学期快开始了,还有许多工作等着我去做,我哪里能安心住在医院里呀!有人说,他是把生物医学工程系当成了自己的归属,他的一切思想和言行都是如何让生物医学工程系进一步发展壮大,舍此没有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和追求。——这是一种怎样的敬业精神啊!
    是的,为了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建设和发展,他就是这样丝毫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快乐而充实地工作着,也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是把生物医学工程系当成了自己的家,作为一名家长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着激励着大家,共同为生物医学工程系而打拼。鲍艳老师告诉记者,看到余老师年龄这么大,身体这么差都能这样为了工作而加班加点,在他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们许多老师都自觉地不计任何报酬毫无怨言地来加班。我想,首先正是有了余老师的精神的激励,生物医学工程系才能成为一个特别和战斗力的集体,才会从无到有,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吧? 
    这是他的舞台,是他搭起来的一个舞台,也是他为之不懈奋斗的一方舞台。而这个舞台一搭起来,同样为其他的老师和学生增长才干,展示才华提供了一个舞台。于是,他才不会寂寞,才更热爱这个舞台,才更有热情,更为执着地在这里挥洒着汗水,快乐地奉献,不只是奉献的结果,而且是奉献的过程本身都让他如此陶醉,如此狂热。
    的确,余大昆有理由把生物医学工程系当成的家,因为,如果没有他,恐怕根本就没有生物医学工程系。而生物医学工程系之所以能从无到有,离不开他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熟悉余大昆的人都知道他有这样一句口头禅。事实上他正是这样做的,或者说这就是他对待一切目标的基本态度。生物医学工程系从只有3名教师的一个作为医学院的附属机构的物理教研组发展为一个专科专业,再升格为本科专业进而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直属系,靠的就是他和他的同事们这样一种信念,这样一种执着精神和创业精神,顽强拼搏,克难奋进,一次次把在别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生动的现实。
    医学离不开物理学的基础,可是物理学并不是医学的附庸。在医学院校,如何以物理学教研组的力量为基础,同时如何利用学校医学专业的力量,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是当时作为咸宁医学院物理教研组的负责人的余大昆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于是,他萌生了创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念头。那是在1988年,也就是他来到咸宁医学院4年。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他带着一群和他一样的热血青年铆足了劲,为成功创办专业做准备。1993年,当他认为条件已经成熟时,正式提出了申报报告。
    余大昆要办专业了!这个消息一传开,立即在当时的咸宁医学院炸了锅。肯定者有之,鼓励者有之,但更多人则是在怀疑。余大昆和他的同事们顶着压力,把怀疑当成面包咽下,做好了申报计划,并成功地说服了学校领导。终于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也让怀疑者永远闭上了嘴。
    1996年,余大昆又在学校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不仅要办专科,还要办本科!
    其实,开办本科专业,提升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是余大昆从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之时就有了的设想,而且一直默默地在为此努力着。专科专业的办学只是为下一步创办本科专业打下基础,提供经验。因为,他深知,专业要发展,要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只停留在专科层次。办学3年间,从加快师资的培养,到加强教学的管理,无不是在为最后的爆发积蓄力量。
他知道,这一回的难度决不亚于1993年。按照当时的情况,也许希望还不到1%。当他向院领导提出他的设想时,连院领导也有些疑虑了:老余,你行吗?
    可是,余大昆生来就是要把“不行”变成“行”的人。他拼命苦干,他四处奔走,既练内功,又练外功,不放弃一丝希望,不放过任何机会。顽强的精神,扎实的工作,感动了院领导,也最终征服了专家。他又一次将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活生生的事实,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终于办下来了!
    随着咸宁学院的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也迎来了崭新的篇章。余大昆仍然秉承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百分之一的希望的执着劲儿,为生物医学工程系学科和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不辞劳苦,呕心沥血。为了申报省级品牌专业,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搭建新的平台,他不顾身体状况很差使出了浑身解数,锲而不舍,一往无前……
    其实,余大昆的执着甚至有些固执,只是他坚强意志的一个表现,他并不是个固步自封的人。相反,生物医学工程系能不断发展,以致有今天的局面,最大的原因是由于他能够——

抓住机遇,锐意创新

    想起当初创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余大昆和他的同事们至今仍然感到很欣慰,因为正是他们当初的正确决策,才导致现在生物医学工程系如今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该系培养的毕业生以综合能力较强,能适应市场需要,近几年来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而且就业质量也很高。许多毕业生在一些知名的大医院、大公司、大企业就业,在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大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武汉市一医院、GE公司、西门子公司、麦瑞公司等,形成了相对较稳定的就业基地。
    当年,余大昆决定创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是看到了该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当时,全国仅有3所院校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而整个中南地区还没有一家有这个专业。余大昆认识到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创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就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他迅速抓住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在中南地区医科院校里第一个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办了起来,为学校医学学科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拓展了学科发展的空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也成为学校的特色之一。1996年,他又乘势而上,不失时机地将专科升格为本科,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层次,也为学生就业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1997年,杨叔子院士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题词:“面向21世纪,发展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努力将我国医学教育提高到一个高的水平,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应有之席位”,2001年,韦钰院士在华中科技大学开学术交流会期间,了解到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办学情况后也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办学方向给予肯定。
    然而,余大昆的创新并没有到此止步。他不断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捕捉专业发展的最新信息。据权威机构估计,二十一世纪将会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形成几千亿美元的市场。国家计划“十•五”规划将生物医学工程高新技术纳入产业化专项,正稳步组织实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着广泛的前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调查表明仅医学物理师一项,现在国内就急需1万多人,为紧缺型人才。得知这一信息后,余大昆立即决定开设医学物理学培养方向,进一步拓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内涵,为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市场。如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已经拓展为涵盖医学仪器、医学影像和医学物理学三个专业方向,使学生更适应市场需求,就业门路更加宽广的一个生机勃勃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专业。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发展过程表明,正是余大昆这种善抓机遇,锐意创新的精神,不断为该系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开辟新的方向,才有了生物医学工程系蓬勃发展的势头,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让生物医学工程系的老师和学生敬佩和感激他们的主任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最让物医学工程系的老师和学生敬佩和感激的是余大昆对他们那种慈母般的爱和关怀。他们说,余老师有着——

慈母般的情怀

    余大昆教授作为生物医学工程系这个家庭的家长,带领一家人披荆斩棘,艰苦创业,不断进取。同样,他以家长的情怀,关爱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每一位老师,每一名学生。
    说起余大昆对自己和其他年轻老师的关心,许多年轻教师就感动不已。余老师非常关心我们年轻老师的成长。为了帮助年轻老师提高学历,他想方设法促成了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开办硕士学位培训班。他还利用一切机会派遣老师外出进修培训,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经常组织老师参加医疗仪器的新产品展览会,让年轻教师开拓视野。
    余大昆对老师的关心不仅在业务上帮助他们进步,还体现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张玲老师和记者说起了这样一件事。她上大学期间贷了款,到学校工作时即将到期,一时无法还贷,心里很着急。抱着一线希望她把情况告诉了余大昆。余大昆马上就给人事处和计财处打了电话,借给她10000,解了她的燃眉之急。“我很感谢余老师。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表达我对他的感激之情。”
    余大昆对老师是这样,对学生也是这样。他总是说:作为老师,要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来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为学生一辈子的发展考虑。我是教书的,我喜欢教书,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误人子弟。
    余大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除了要求自己和其他老师认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他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机会。比如,他对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数学建模竞赛非常重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他说,我们要抱着重在参与的态度来对待这样的竞赛。即使最终可能没有获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许多参加过比赛的学生反映,参与比赛的经历对他们帮助很大。
    为了让学生的实习过程中真正学到实践知识,余大昆非常重视实习工作的组织,可以说无微不至。学生下基地前,他会亲自到基地了解情况安排工作,学生下基地,他会亲自把学生送下去,实习完了,又把学生接回来。
    说起余大昆对学生的关心,殷海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他说,每年毕业论文的制作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不断修改,多次打印,不仅要花一大笔钱,而且找打印店也很不方便。余老师就把办公室的打印机提供给学生打印,而且免费给学生提供打印纸。看似一件小事,却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学生感动不已。
    当然,让学生感动的不仅仅是这么一件事,许多学生即使毕业多年仍然对余大昆心怀感激。在咸宁学院工作20多年来,余老师可谓桃李遍天下。每当出差到一个地方,知道信息的学生都要去看望他们的老师。许多时候为了不打扰学生,他并没有透露自己的行踪,学生事后知道了还埋怨余老师没有告诉他们,让他们无法尽一名学生对恩师的感恩之心。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促使余大昆教授把奉献当成一种美好的东西来愉快地享受,而不认为仅仅是自己的一种责任呢?他对自己的教师职业无限热爱和虔诚,他为了事业而执着追求,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不懈奋斗,他对自己的同事满怀关心,对自己的学生真情爱护。我突然想起那次采访座谈时一位教师发自肺腑的两句话:“余老师是平凡中见真情,平凡中见伟大。”是的,余老师做的事情很平凡,他实在没有多少让人震惊的轰轰烈烈的事迹。可是,我们又有谁能不被他这种平凡而感动呢?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非常平凡的事情,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才智,余老师其实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但在他的身上更多地体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学生更深沉更炽热的真情。真情在心,才能如此满腔热情地执着于自己的事业;真情流露,才会不惜一切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而这,正是余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伟大之处。这种平凡的伟大虽然来得不是那么震撼,却如春雨润物般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个人……

阅读:2012次  

复制 】 【 打印 】 【 关闭
·读《大宋国士》 2023-11-24 18:19:35
·立春随感 2023-02-04 16:21:39
·人世间,有时就是有点苦 2022-03-12 11:05:09
·致四十八岁生日 2014-12-21 11:51:25
·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大学”梦想 2013-10-12 15:31:04
声明: 本栏目的文章均系站长原创,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谨供阅读。欢迎发表评论和提出宝贵意见。如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站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