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贫困生:不得不说的话
| [日期:2007-08-28 17:41:01] |
[字体:大 中 小] |
这两天,一个关于高校贫困生的话题成了各大网站的热门话题。一位城管局副局长的女儿竟然享受着不该享受的贫困生的待遇,成为被资助的对象,而那些本该被资助的真正的贫困生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于是,媒体热炒,网友议论,一片讨伐之声。 这些天无法看到报纸,我估计这个话题肯定也是它们评论的焦点。巧的是,今天我看了一期《生活周刊》,有一位读者的文章说的也是发生在他们学校的有关贫困生的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凭着生源地的一纸证明,并不贫困的某女生得了贫困补助,每周都去必胜客和校外的男友聚餐;同样并不贫困的某男生因为是“特困生”才得了特等奖学金,却一身名牌,还浪漫地用99朵玫瑰等候在女生楼下来求爱。 看着这样的报道、评论和在校生的揭露,我突然有很多话想说,而且是不得不说。 对许多人来说,特别是一些媒体人士来说,这样的事情可能是第一次听说,不然不会现在才炒,也不会激起那么多网友的义愤。他们肯定是十分地震惊,不然也不会这么激烈,激起这么多人的参与。其实,对于这样的事情,我却是早已知道,因为,这些的事例其实就发生在我所在的学校,由我的学生告诉我,而且不止一位,事情就在他们的班级。有的并不贫困的学生由于班上或系里老师的照顾享受了贫困生才有的待遇,如贫困生补助,优先享受国家奖学金,他们挥金如土,出手大方,穿名牌,在餐馆大吃大喝,给女友买手机买金项链。可是,那些连过最起码的维持生存的生活都困难的真正的贫困生却得不到任何资助,或者是只有少于那些并不贫困的学生的微薄的对于他们来说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的资助。他们如果自己能找到家教或者打工的事情还略微好一点,如果找不到,就只能经常饿肚子了。对于学生告诉我的这些事情,我的确很痛心,可是也只是无能为力,听多了,见多了,似乎也麻木了。可是,这几天媒体的报道让我麻木的灵魂被电击一般抽搐起来,而那些记者的评论和网友的义愤也让我开始深入地思考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其实要说原因真的很简单,要消灭这种奇怪的现象似乎也不难。如果说深刻的原因,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也只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消极现象在高校的反映,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被市场经济腐蚀,被市场化和功利化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问题的原因放在这个方面来认识,也就无法寻找迅速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什么仅仅凭地方政府的一纸证明作为是否给学生贫困补助的依据?为什么班主任或辅导员或系主任或院长或校长个人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决定给某个学生不该有的贫困生待遇?我看其中主要是高校的责任,是高校管理体制的问题。其实,在高校,凭一个学生的吃穿是很容易判断一个学生的贫困与否的,可是,于学生管理有关的各部门各位领导老师为什么对这些明显的事实视而不见呢?为什么他们凭自己的好恶就可以决定呢?除了他们的良知出了问题,关键还是在学校的管理上,在确定贫困生的标准上,没有有效的制度,没有一套科学的规范的程序,才得以让个人的意志左右贫困生的确定,让虚假的证明得逞。高校贫困生那么多,他们都需要资助,可国家财力有限,我们本来应该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贫困生身上,却被一些人丧失良心的人滥用甚至成为实现个人私利的工具,这不得不说是对国家财政的最大浪费,也是对国家政策莫大的攻击和讽刺。在国家贫困补助和奖学金的评定上是这样,在社会人士、慈善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对贫困生特别资助上也是这样。当前,有些有爱心的人士把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作为奉献爱心的一种途径,有些企业出于社会宣传的需要也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资助贫困生。但是,贫困生的人选往往不是在资助者经过考察以后确定的,而是由学校提供名单,同样,这个挑选权掌握在个别人的手上。其中的不合理不公正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对于只要宣传的企业来说也许无所谓,对那些真正想奉献爱心的人来说,实在是对爱心的最大亵渎了! 高校贫困生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许多人的家庭贫困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是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的牺牲者,是社会经济发展时付出的代价,是国家和社会应该补偿和救助的对象。当然,还有一些并不正当的原因,比如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超生。我们姑且不论具体的原因,一个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培养出一名大学生相当不容易,而且这本身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所以,国家有义务资助这些孩子完成大学学业,作为对家庭付出和孩子努力的表彰,而这样的资助,对于孩子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是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的。一个享受了国家和社会资助政策的人,凭起码的报恩的心理,也应该更多地回报社会的。可是,当他们发现应该资助的自己没有被资助而不该被资助的同学却得到了资助,这是对他们心灵的伤害与灵魂的扭曲,只会让他们看到社会的丑恶与人心的险恶,将极大地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也不利于社会。同样地,在那些不该被资助的人看来,自己可以靠投机取巧或者其他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他们不该得到的东西,这种现象也会腐蚀他们的灵魂,促使他们在社会上在待人处事时热衷于不道德和不法的手段掠取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抢夺本该属于他人的东西,就会祸害他人和社会,污染社会风气,颠倒社会的价值观念。 所以,看似一个贫困生的问题,却牵涉到整个社会的神经。相关部门,相关人士不得不十分严肃地对待和慎重地处理,而我们这些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依然有社会良知的人们也不能再麻木,而是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来呼吁,来抨击,弘扬正气,抵制歪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