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人要用,用人要疑”说开去
| [日期:2008-03-06 15:25:11] |
[字体:大 中 小] |
几天前看了一本杂志,封面列着文章标题,其中一个标题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我马上联想起那句名言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句话一直被当成至理名言,而且好像很少有人质疑过。可是,现在有人偏要反过来说,确实够吸引人的了!想想,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啊。首先,如果我们因为一个人身上有疑点,或者只是我们有怀疑,就不用他,如果事后证明他没有问题,我们的怀疑是错误的,对这个人而言是不公平的,是一种伤害,对我们自己来说也会有一种愧疚,对事业、对工作也是一种损失。而我们一旦用一个人,当然应该信任他,但是,如果我们过分的信任被对方滥用而受到欺骗,当我们在事情发生以后才发现,那我们唯有后悔不迭,对事情带来的损害和破坏也就成了既成事实了。所以保持必要的“怀疑”也是应该的。 不过,我并没有看那篇文章,怕自己受文章的影响,在这里说些人云亦云的话。所以,关于“疑人要用,用人要疑”这个话题本身,我就此打住,我是想说一些与此相关的话。 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到“疑人要用,用人要疑”,我们叫它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是相对于大多数人的正常思维而言的。大多数人这么看,可是他偏偏不这么看,而是从反面来看,而且他的看法也颇有道理。 然而,我们之所以把这样的思维叫做逆向思维,是因为大家都不这么看。所以,这种看法和持这种看法的人就有被否定被排斥的风险。实际上,很多人是不喜欢至少是不希望别人和自己持不同观点的,对这样的人往往要当成“异己分子”,是不会引为同路的。而和社会大多数人看法不同的人则往往有受到社会排挤的风险。 可是,如果没有逆向思维,没有持不同意见的人,我们在很多方面是无法进步的,也是很容易犯错误的。所以,社会真的很需要这样的逆向思维,也需要多一些经常地从反面来提醒我们的人。可是,因为社会上大多数人都缺乏这样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这样的人才对我们的工作、对我们的社会显得格外珍贵。同样,也正因为太少,才往往不被社会不被人们重视,这样的思维才沦为逆向思维,这样的人才沦为异类。 其实,人类社会本身并不缺乏这样的思维和这样的人才的,只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方式不能容忍而已。如果说“逆向思维”(这个称谓本身是对这种思维的一种排斥)在成人社会存在较少的话,在幼童、在未成年人身上是比较突出的。在他们身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种思维闪耀着灿烂的火花,可惜往往被我们成人过早地残酷地扑灭了。作为家长往往不能容忍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容不得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更是恼怒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和尊严。所以他们难得的易于家长的“逆向思维”就这样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了。接着,当孩子们走向学校的时候,老师又把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法强加给自己的学生,而绝大多数老师是不能容忍更不能接受学生用不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挑战自己的。这样,很多有个性有思想的孩子只得老老实实屈服于父母和老师的淫威,做乖孩子好学生,而少数我行我素不服教管的孩子就被看作忤逆子弟,看作坏学生了。于是,当孩子们进入成年,走向社会,能有个性有思想的就只剩下凤毛麟角了。置身于“单位”大多数领导同样只喜欢听从自己的会听话会做事(注意:首先是会听话。其次,如果只会做事不听话领导是决不喜欢的),如果和自己观点不同甚至敢提出来而且和自己唱对台戏,那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那你就等着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这样一来,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少有人会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思想了,如果有,说得好听那就是“逆向思维”,说得不好听至少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极端的就是反人类反社会了。 还是回到前面的话题,“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和“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这里说的是一个用人问题,它们最大的差别是在用什么人,怎么用。但是,我感觉其核心则在一个“疑”字。不仅用人如此,其他方面都是这样。“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高明之处不在于它是一种逆向思维,而是恰当地处理了“疑”和“用”的关系,是合理的怀疑和审慎地使用。推而广之,我们就是在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候,都要保持一种合理怀疑和审慎处理的态度。所以,我对人们惯用使用的“逆向思维”不大认可,一则它把这种思维方式当成了另类,其次并没有反映这种思维的实质,所以,我主张使用“合理怀疑、审慎处理”这种提法。这,也就是我从“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这一提法得到的最大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