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反思之二

[日期:2008-09-05 10:18:24] [字体: ]
    奥运会产生了一大批金银铜牌获得者,他们笼罩在炫目的光环下,尤其是那些冠军得主,可以说是万千宠爱聚于一身。
    可是,运动员的运动生命毕竟是短暂的。退役是迟早的事情。退役以后怎么办?像李宁那样的商界成功人士毕竟是少数,像陶虹那样能走进娱乐圈小有出息的也不多,而能像伏明霞钓个金龟婿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在社会上混得并不好。原因何在?还是在他们的运动员生涯的不良影响上。
    理论上讲,奥运会也好,其他的体育竞技也好,无非是向人们展示体育运动的意义。什么意义?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一种示范作用。这种意义我想主要是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则倡导全民健身,强健国民体魄,二则弘扬体育精神或者说奥林匹克精神,成为激发人们精神的力量,三则展示体育运动的魅力。当然,实现这种意义的主角自然是运动员了。由于运动员的自身天赋,加上他们的刻苦训练,使得他们在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向人们把体育运动的意义展示出来。
    可是,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运动员们在向人们展示这种意义,在激发他人的同时,自身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由于过度的训练,很多人终年伤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事实已经证明过度的运动量是不利于人的健康,甚至导致短命;由于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训练,大多数运动员放弃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利于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使许多运动员成为体格健康素质欠缺的人;由于运动员的生活圈子的限制,他们接触的主要是他们的教练和同伴,少了和社会上各种人群接触的机会,甚至和家人的交流也比其他人群少得多,他们几乎完全脱离社会,缺少对社会的熟悉与了解,他们的社交能力出现欠缺,他们的感情生活不够丰富,再加上他们训练和比赛之外的个人生活都有相关人员包办,使他们严重依赖他人,独立生活能力差,独立精神严重欠缺。这些对运动员性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个人能力也是受到局限的,而运动生命有限,一旦退役就对社会极不适应,个人生存和发展也受到影响。实践表明,大多数运动员退役后生存状况不好,和社会格格不入。这样一来,这些运动员为了那些体育运动的所谓意义作出了太大的牺牲,或者说他们在倡导强健体魄、体现体育精神、展示运动魅力的同时,自己却成了体育精神、运动魅力的牺牲品,甚至连自身的健康都被牺牲了。在我国目前的体育训练体制下,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对那些运动员来说,这师专是太不公平了,简直是一种讽刺与嘲弄!
    于是,我不得不怀疑专业运动员存在的必要性,不得不怀疑专业的体育竞技活动存在的合理性。我认为,要消除专业的体育竞技活动对运动员带来的这种戕害,就必须废除专职运动员的存在,而把体育锻炼纯粹当成一种锻炼身体,强壮身体的工具,是一种人人参与的业余活动,当成众多一般兴趣和爱好中的一种。运动员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不是一类特殊的人群,而是和社会各种人士融为一体。而奥运会这样的体育竞技活动也应该只是这些体育运动的业余爱好者聚会交流经验和体会,切磋运动技巧的舞台。其实,现在许多国家也是这样的情况。一些西方国家的运动员都有自己的其他职业,比如警察,比如教师,比如牙医。他们平时和其他同事一样上班,要参加比赛了,则请假临时集训一下,然后参加比赛,比赛一结束就和以前一样照常上班。他们并不和社会脱节,他们和社会各种人群的关系并不中断,不存在退役后的就业担忧与职业适应问题。对他们来说,参加运动会仅仅是展示自己的爱好与特长,是一次挑战自身极限的机会。
    我想,这正反两方面的事实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阅读:837次  

复制 】 【 打印 】 【 关闭
·时事点滴 2012-08-13 22:18:42
·短道速滑队事件之叹 2011-08-05 17:23:53
·好消息 2011-06-09 20:05:59
·感谢李娜 2011-01-30 10:47:21
·萨科奇,伤害了中国人也伤害了法兰西 2008-11-30 16:54:25
声明: 本栏目的文章均系站长原创,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谨供阅读。欢迎发表评论和提出宝贵意见。如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站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