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同学们

[日期:2009-09-25 10:22:18] [字体: ]
——百年兰大校庆同学会之十大关键词

    9月20日,兰大举行百年校庆,我们班同学应母校召唤,麋集在皋兰山下,黄河之滨,共庆母校百年华诞。校庆为同学聚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其中有的同学2005年在兰州有过一次聚会,也有的陆续在其他地方进行过小的聚集,但有些同学却是分别20年后首次聚首。有道是,同学的感情是最真挚的。在相聚的短短几天里,我们中间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有趣的故事,再次奔赴兰州的我,也有了新的感受。在次,特撷取十个关键词,以为记。更多更精彩的故事更精辟的感言有待其他同学提供

关键词之一:百年兰大

    刚才打“百年兰大”用紫光拼音声母打出的竟然是“百年老店”!
    兰州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庆,第一个关键词当然是百年兰大了!若不是因为百年校庆,估计我们就不一定有这次聚会。不过,在我去兰大前还没有见到也没有想到这个词。而到了兰大校园,这个词则充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包括学校给我们发的纪念章和材料以及领导、来宾、校友和师生代表的讲话里都可以看到听到这个词汇。这个词是这么雄浑、这么铿锵,这么意味深长,深深地唤取我们灵魂深处的记忆与怀念,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激荡着我们的胸膛!
    一百年来,兰大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一路上却也风光无限。兰大人喜欢说“百年弦歌,桃李芬芳”,一百年来,兰大从清末一个贡院改建为甘肃政法学堂开始,到成为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从最初只有几十名学子,到如今培养出20多万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兰大人以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斗志,迎来了属于兰大人的辉煌。用兰大人的话说是“不见大漠,不知西北之辽阔;不见胡杨,不知生命之辉煌”!兰大,就是一棵生长于西北大漠之中的顽强的胡杨!上世纪八十年代可谓是兰大发展的巅峰,各项排名均在全国十大名校之列。而我,有幸在80年代中期进入兰大,80年代末毕业于兰大,享受了这份荣光,真是我的幸运!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有诗云“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说的不就是兰大吗?兰大立足于西北,为西北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而有人说,假如没有兰大,大半个中国就没有重点大学!所以西北得益于兰大的坚守;同样,兰大扎根于西北,兰大的许多研究项目都来源于西北,兰大的学科特色和研究成果也离不开西北!所以兰大也获益于西北这片辽阔的土地。因此,我们可以说“西北因兰大而骄傲,兰大因西北而辉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北与东部发展水平的落差也加大了,兰大面临发展环境相对恶劣、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的困境,在全国重点高校的排名也开始靠后。可是,兰大人就像那胡杨执着地坚守着,顽强地努力着。走在兰大校园,你总是可以感受到那朴实中的高贵,寂寞中的沉稳,孤傲中的冷峻。也许正是这样的氛围的影响,造就了兰大人勤奋、坚韧、务实的性格。所以,兰大毕业的学生自有兰大人的气质和精神,兰大人以知识广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广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赞誉。
    如此,百年兰大,兰大可以无悔;百年兰大,学子可以无憾。兰大无悔我们的作为,我们无憾兰大的造就。于我自己,我感谢兰大对我的培养,同样我可以自豪地大声说我是兰大人,我不曾让兰大蒙羞。
    因为百年兰大,所以我去看了我的母校,去会了我的同学。此时回首这几天的种种,感觉真的是不虚此行。所以,我要感恩兰大,感念我的同学们,让我度过了这么愉快的时光,也为我的生活点燃了几欲熄灭的激情。
    说实在的,开始我还在犹豫,因为当我们在网上联络的时候,响应的人并不多。还有一个原因也许与年龄有关。4年前,当我39岁的时候,对那次同学的聚会是非常期待的,而此时我已经40多了。其次,可能和生活工作状态有关。4年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对一切都抱着一种淡然的心态,无所欲也无所求,凡事都不上心。最终在朋友的鼓动下,我才想,既然环境不好,出去散散心也行啊。于是,我就托了人买了票,就这样,9月18日,我踏上了去兰大的征程,也有了很多的快乐与感悟。
    有趣的是,从兰州回来,今天我走进办公室,竟然发现了兰大的校庆邀请函。函件是8月12日从兰州发出的。我想今天才到我面前,至少也是应该在9月18日以后才到我办公室的吧?
    还有一件事情特别想说。可能没有哪个学校的校庆会有两次庆典,兰大却有。本来通知校友校庆庆典是安排在9月20日的,但是19日却提前搞了一场,原因据说是前往参加庆典的政治局委员刘延东19日要走。那天下着雨,庆典在榆中校区举行,参加庆典的主要是榆中校区的本科生,他们全披着雨衣坐在操场上。参加当日庆典的还有教育部部长周济。所以,20日的庆典就是专门为校友们举行的了。这个庆典就在我们当年就读的位于天水路上的老校区举行。这也是当初计划中的那个庆典。

关键词之二:牛肉面

    提到兰州,很多人都会想起牛肉面。在兰大就读4年,我们同学印象最深的也是牛肉面。本来我乘坐的火车应该在19日大约中午2点半到,我的计划是,此时吃晚饭尚早,我可以不在车上吃中饭,一下车就找面馆吃牛肉面去。结果火车竟然晚点了两个多小时,当我到兰州站时已经快5点了。于是,我就直接到我们预订的飞天大酒店找同学们。
    不过,既然在兰州,就不会错过吃牛肉面的机会。后来,终于有2次机会让我得益痛快淋漓地大吃其牛肉面大喝牛肉面汤了!
    心里有牛肉面的不止我一个,有几个家伙更是狂热。当晚吃过晚饭,一直玩到凌晨2时,李宏宇、刘彤标一伙竟然跑出去吃牛肉面了,而此前那天中午李宏宇几个先到的就吃了一顿。所以,那天中餐,当我们安排吃牛肉面的时候,有人就说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当然,他们并不是吃厌了。这不,临走前,我们已经在森和源坐定,都点菜了准备吃中饭,李宏宇、刘彤标、赵利生等几个家伙竟然又相约跑到马子禄去吃牛肉面了!回来还意犹未尽地说临走前再吃一顿牛肉面,并津津乐道地点评他们吃过的几个餐馆的牛肉面的特色,比如金鼎的面好,马子禄的汤好,等等。
不吃牛肉面就等于没有到兰州。外地的牛肉面是无论如何也不如兰州的地道的。不过,在我工作的温泉,我还是偶尔会吃牛肉面的,那肯定是我想念兰州和兰大的时候。而吃着这样的不地道的牛肉面,我就会更加想念兰州和兰大,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去吃那里地地道道的牛肉面。

关键词之三:禽兽不如

    “禽兽不如”能成为我们聚会的关键词,完全因为风流倜傥、多才多艺的杨成田同学的缘故。在讲这个词语前我先介绍一下这位杨同学吧。
    4年前,杨同学没有参加我们的聚会,这次终于来了,自然成为被我们重点关照的对象,尤其是女同学爱护的对象。说他风流倜傥、多才多艺一点也不假。一表人才本来就让女同学喜欢,他一手毛笔字同样让我们羡慕不已。更让人惊喜的是他的东北二人转唱得特别好,那时候常常是班上文艺晚会表演的节目,总能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那时我们不知道有赵本山,更不晓得有小沈阳,在我们心目中,二人转就是杨成田,杨成田就是二人转。当晚,他唱的二人转让我们大饱耳福,也倾倒了我们的女同学。杨成田讨大家尤其是女同学喜欢的还不止这。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榛子,可是我们都不大会吃,他就不嫌辛苦一一夹给我们吃,被戏称“大众情人”。可是,我们有些女同学不甘心大家来分享这位情人,幻想“独享”这不,于洁和周晓菲都盯上他了。首先是于洁占得先机,谁知斜刺里又杀出个周晓菲,向我们的“大众情人”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为什么把“禽兽不如”和杨成田联系起来呢?大家可能知道一个故事。说一位女孩和她的男朋友住一个床,女孩在床中间做了个“边界”,对男孩说:“如果你晚上越界了就是禽兽。”男孩很老实,一晚上都不敢越界。第二天早晨,女孩给了男孩两个耳光,男孩不解,说:“我没有越界啊,你为什么还打我?”女孩哭着说:“你禽兽不如!”
    听了这个故事,大家可能知道我们杨同学的故事了。面对于洁和周晓菲两位女同学的“调戏”,我们杨同学硬是不为所动。所以,第二天,杨同学就被同学们戏称“禽兽不如”了!不过,如此“禽兽不如”的正人君子世间怕是不多了?所以,杨成田就更赢得了我们女同学的喜爱。
    

关键词之四、五:天一门和裤子门

    把“天一门”和“裤子门”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因为它们有类似之处。两者都发生在天一山庄,都是对男同学和女同学关系的笑谈。
    “天一门”的女主角是周晓菲。两次聚会,周晓菲都是焦点人物。因为在兰州,因为每次活动的组织她都付出了不少心血,所以,作为聚会的功臣,大家对她的“照顾”都比较多,加上她性格又活跃,所以,哪次聚会都能有故事发生在她身上。这回除了是“禽兽不如”事件的女主角之一,她更是“天一门”的唯一女主角。至于事件的男主角就先后有初次与会的黄素文、再次与会的曹卫东和初次与会此回缺席的王川。该事件中,周晓菲大显其泼辣的一面,竟然当着同学们放肆地对黄素文撕剥其衣服,裸露其胸肌。可能是对老婆于洁成为“禽兽不如”事件女主角大出风头羡慕吧,此时,曹卫东也暴露出其“色狼”本色,对我们的周晓菲同学极尽亲密之能事,竟然让周晓菲同学“不幸”走光,此时,携有相机的同学自然不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立即猛揿快门,闪光灯闪个不停,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和我们“禽兽不如”的杨成田同学两相对照,曹卫东实在是绝然相反的两个典型。于是,有人告诉了周晓菲的前恋人,没有来的王川,王川就“生气”了,说:“谁这么大胆?她是我的,不准抢!” 更有人拍了照片发送给他,他回道:“快灌醉他!”
    卢社娟成为“裤子门”事件的主角纯属冤屈。她人走了,没想到竟然能卷入这一事件。当然时,这是同学们的刻意安排。被安排的这位男主角就是我们的赵利生教授。因为他和卢社娟都是兰州人,所以,就很“荣幸”地被我们联系进了“裤子门”。说起兰大历史系的老教授赵郦生,史学界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不,赵利生的父亲得知赵教授的英名以后敬仰不已,就让儿子也叫了赵利生。如今,赵郦生教授去世了,兰大历史系更名为历史与文化学院,赵利生教授也成了它的一块名牌。如今,赵利生可以说是我们同学中做学问做得最好的了,博士、博士生导师的光环赢得了大家的敬佩,在兰大和史学界也是赫赫有名,真是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待,也没有玷污这个名字。
    卢社娟离开天一山庄,却把头晚换下的裤子忘在山上了。发现裤子掉在山庄上以后,卢社娟给山上的同学打电话,让我们把裤子给周晓菲,让晓菲带给她。然而,我们没有安排周晓菲给她还裤子,却要赵利生去给,于是我们生生地捏造出一个“裤子门”的冤案来。

关键词之六、七:空调遥控器和安全套

    空调遥控器和安全套?两个词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我把它们整到一起是因为在我们的聚会中的确是有人让我们把它们整一起了。这个人是我们的王正军教授。
    前面我说过“禽兽不如”的杨成田,其实在我们同学中还有个外号叫禽兽的,他就是王正军。因为有个俗语,说到有的人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或“叫兽”),我们就给王教授一个“禽兽”的外号。王教授有个手机,外面有个外套。这个外套有些特别,它不是黑色的或者黄色的牛皮或者猪皮什么的,而是奶白色半透明的橡皮。套上这个外套,他的手机就很像一个空调遥控器了。所以,当他刚拿出手机的时候,虽然我们知道那是手机,但是还是笑话他手里拿个空调遥控器,并把导致手机“变成”空调遥控器的外套叫做安全套,笑问用这手机打电话是不是很安全。
    我拿过空调遥控器,摸了摸那个橡皮外套,说:“像,真的蛮像”。有人便笑了,说:有这么厚的安全套吗?我便说:一般的是薄些,但教授的是应该厚些。现在想想是不是可以加上一句:教授的力量比较大,穿透力太强,厚一点才更安全,不然就不是安全套了,就要泄露了。看来我现场的灵活反应能力还是有点欠缺啊。

关键词之八:兰州烟

    据说校庆期间,在兰州卖得最好的黑兰州脱销了!这消息是相广灿告诉我们的。
    虽然叫黑兰州,但那包装并不是黑色,而是蓝色,不是一般的蓝,也不是深蓝,而是“更深的蓝”,所以兰州人习惯叫黑兰州。黑兰州16元钱一包,是卖得最好的一种兰州烟。兰州烟如同湖北的黄鹤楼,有若干种价位,从三五元,到十多元、20多元、30多元的都有,而这种16元一包的兰州,因其价位和口味,广受兰州上流社会喜爱,也就是说是上流社会的人们抽得起也喜欢抽的一种烟。去兰州前,我就想买点烟带回来做礼物,到了兰州,说起我的想法,就有同学就建议我买这种。相广灿也想黑兰州回去。可是,临走前的那天晚上,他到处打听,却全被告知脱销。大家开始还觉得奇怪,后来一想也属情理之中。那么多校友来兰州,其中该有多少烟民,又该有多少像我这样想买回去送人的呢?听说这种烟脱销,我便很着急。烟是好礼品啊,价值不菲也不太高,尤其是轻,便于携带,比买别的什么都强。这下我该怎么办呢?
    临走前的那个下午,我就想一定要想办法买到。上街一逛,发现并没有脱销,到处烟酒店都有呢。也许是20日当天那些临近兰大的店才脱销了吧?

关键词之九:黄河

    兰州总是和黄河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说,黄河总是和兰州联系在一起。有人说,兰州是万里黄河上的第一座城市,是黄河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这话恐怕不算过分。黄河从青藏高原流出来,在兰州终于找到了一片稍微平缓的土地,这就是河西走廊。走出兰州,黄河北上南下,流经富饶的河套平原,然后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中原大地;同样,河西走廊也是华夏文明和其他文明交汇融合的一条走廊,正是这种交融孕育了中华文明,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兰州在其中承担的重要角色不言而喻。
    在兰大学习期间,我们曾经无数次来到黄河岸边,或者跨过黄河登上白塔上顶瞭望兰州和陇原大地。总之,我们对兰州和兰大的记忆,很多是和黄河联系在一起的。同样地,兰州的城市性格和兰州市民的市民性格,兰大和兰大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黄河影响的结果。
    早在去年筹备校庆的时候,我们就在搜狐校友录和“生命的狂欢”QQ群里讨论校庆,我特地把群公告写成“同学们校庆咱们兰州见!兰大见!让黄河作证!”
    来到兰州的外地的同学们陆续返回,最后走的是李宏宇和我。李宏宇走之前去亲戚家,我则独自逛街采购。大约下午4时半,采购任务完成,距离晚上11:59的火车还有7个多小时,就是提前2小时进站,我还有5个小时需要打发。这时候,去黄河边走走就成了我的第一心愿。何况我来兰州前还和朋友有个约定呢?
    沿平凉路-农民巷-读者大道,进入滨河南路,我就到了黄河边了。路边有个茶亭,我坐了下来,稍作休息,就开始沿着黄河南岸的这条滨河南路向西行走了。黄河还是当年的黄河,虽然曾经的黄河水早已经流向黄海、太平洋,又从黄海、太平洋经过蒸发回到大陆,如此循环往复不知道多少个来回了,但我感觉黄河一直没有变,变的只是黄河的河岸。黄河河岸——也就是滨河南路和北路这些年变化真的好大。4年前我们聚会到黄河边是就见了美丽的滨河公园,还有美丽的水车博物园,现在好像水车博物园规模更大了,分别有了两处,其中另一处叫水车园。此外,还建了许多酒楼茶肆,市民休闲娱乐更丰富更方便了。在一片玫瑰园前我坐了下来。此时,前方是滔滔东去气势磅礴的黄河,身后是艳丽香浓温柔宁静的玫瑰,——有黄玫瑰、红玫瑰、白玫瑰灯好几个品种,——这么多玫瑰集中于一园,也只有兰州这个玫瑰之城可能出现。我发短信告诉朋友,我在履行我们的约定。
    继续前行,就是中山大桥了。中山大桥是一座铁桥,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桥前有兰州市政府不久前立的建桥100年的纪念碑。想当初应该不是铁桥吧?中山大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我不知道是不是说这座大桥是黄河上所有桥中位于最上游的一座桥,我想即便目前上游还有桥,但在若干年前它一定是第一座了。或者,这个称誉还有一个含义,说是它是所有黄河大桥中最早建造的一座大桥吧?我顺着桥的左侧从黄河南岸走到北岸,又从北岸走回南岸,望着河水向东奔涌而去。只觉得那混黄的液体浸泡着我的灵魂,那翻滚的激流击打着我的心房,我仿佛听见历史在呐喊,听见大地在呻吟。此时,我想起了冼星海最伟大的交响曲《黄河大合唱》,想起了陈凯歌摄人心魄的电影《黄土地》,——此外还有许多许多言辞无以表达的其他东西。黄河是沉默的,从数千年至如今,它历尽沧桑却什么也没有说,就这样看着,看着一幕幕的悲剧喜剧还有闹剧丑剧在这片土地上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黄河又是倔强的,它咆哮着,奔腾着,展示着自己顽强的不屈的个性,那些胆敢漠视黄河胆敢欺凌百姓——那些勤奋、朴实、善良、敦厚的黄河的子女的人不会有好下场!

关键词之十:读者

    我这里说的读者不是说作为书籍的阅读者的那个读者,说的是一本叫《读者》的书。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有本了不起的杂志叫《读者》,还为《读者》的成功而赞叹而迷惑。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读者》和兰大的渊源。这次,为了庆祝兰大百年校庆,《读者》特地出了本特刊。刊中介绍了百年兰大的历程,也有一些兰大人记述在兰大读书的经历,写他们心目中的兰大和兰大对他们的影响的文章。还有一些记述兰大名师的文章或者是那些名师写的他们如何和兰大结缘的文字。学校在给前往参加校庆的校友的资料袋里就有这期《读者》,就是看了这期《读者》,让我除了看到上面的内容外,还了解到了《读者》和兰大的关系,也终于明白了《读者》之所以能成为今日的《读者》的原因。
    在《读者》工作的编辑里最多的是兰大人,也许首先是因为地缘关系,其次也可能的确是兰大的校友的知识、品性和《读者》的风格相吻合,所以有那么多兰大人能走进《读者》。或者,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想,可能正是兰大影响了《读者》,形成了《读者》今日的风格,而正是这种风格让《读者》受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广泛欢迎。很多人不理解在西北边陲偏远落后的兰州,竟然能成长出一本如此受到广受欢迎、广获赞誉的刊物。此前,我也抱有同样的困惑。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对于《读者》这样的文摘为主的杂志来说,它的命运往往是操在杂志的编辑特别是编辑部领导的手上,而主宰《读者》命运的,大多数就是兰大人!如该期杂志《<读者>与兰大》的作者、杂志的原常务副主编胡亚权就是兰大校友,现在读者集团副总经理、读者杂志社社长、编委会主任彭长城就是兰大历史系毕业生。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读者》的成功就是兰大的成功?如此则不只是《读者》幸甚,兰大幸甚,也是广大读者幸甚!

                                                     2009.9.24

阅读:1390次  

复制 】 【 打印 】 【 关闭
·学生举报老师的课堂教学,你怎么看? 2023-05-23 17:49:58
·立春随感 2023-02-04 16:21:39
·忆母校兰州大学 2017-08-23 17:02:30
·莽撞的山里娃与憨直的西北汉 2017-07-30 09:59:25
·梦回兰州 2011-01-13 15:07:26
声明: 本栏目的文章均系站长原创,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谨供阅读。欢迎发表评论和提出宝贵意见。如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站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