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奥巴马(Barack Obama)在与总理温家宝会面及共进午餐后,下午3时40分抵达北京郊区的八达岭长城。听完相关简介后,奥巴马一声“我们开始吧(Let's go)”,大步走向长城烽火台。
短短25分钟内,奥巴马走了3个烽火台。当他独自一人缓步从烽火台走下来的时候,更对数十名记者脱口而出:“太神奇了(It's magical)!” 48岁的奥巴马对长城感慨良多:“长城太雄伟了,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启示。看过长城之后,我感到,一些日常琐事,在历史面前,都显得无足轻重了”,“在悠久的历史面前,我们的时间太短暂了。我们必须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
奥巴马的登长城的感想,让我感触良多。我曾经在5年里,每年有1-3次去北京的经历,除了由于学习任务繁忙,还由于我对长城的反感,我从来没有想到去长城,甚至有点儿故意拒绝的观念。这也许是因为我学历史的缘故吧?这个容后面再说。如今,看到一个美国人,第一次来到中国,第一次登上长城,却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不禁想:我对长城的认识是不是太偏颇了?是不是很多东西,非要你亲身去经历、去感受才会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或者说,至少,经历和不经历会有不同的认识,这样,在比较和鉴别中,才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合理的结论?
曾经,我有个梦想,就是一定要看看大海,看看大海有多么辽阔,看看大海的波澜是怎样一种力量。我想,看过大海后,我一定会对身边的世界、身边的人和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会真正体会那些以前虽然明白却仍然无法坚守的道理和信念。至今,这还是我的一个梦想,也还是我的一个遗憾。然而,对于长城,我却是抗拒的。我想,长城首先是一种懦弱的象征,是中原的汉民族无力对抗来自北疆的少数民族而被动抵抗甚至躲避的表现;其次,长城也隔断了长城内外民族间的正常交往和交流,不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和中华文明的进步;其三,在历史上,长城的作用是有限的。虽然有长城的阻挡,但是死的城墙还是败在活的人面前,守卫长城的一些懦弱无能的或者叛国投敌的将领还是能把长城外面的敌人放进来甚至领进来。所以,我认为,真正有力量的是两种,一种是人本身,一种是纯粹的自然的力量,比如大海,比如地震。而人工的东西,自然不是人的对手,也不是纯自然力量的对手。长城不是人的对手,前面我已经说了;再比如,当年坚固的柏林墙还不是已经被推倒了?而长城不敌自然的力量,也是毋庸讳言的。为什么从战国到明朝都在修长城?那是因为长城在岁月的风刀霜剑下一直在不断被侵蚀、不断坍塌,同样,一场地震或者一股泥石流,也会把长城给颠覆得面目全非。
可是,听了奥巴马的感慨,突然发现自己看问题有点太片面了。其实,修起来的长城也好,坍塌的长城也好,还是被岁月的风霜不断剥蚀的长城也好,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啊,本身就是一段沧桑的岁月!从长城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渺小和无奈,看到了岁月的顽固与无情。可以说,长城上的每块砖都是一声叹息,长城上的每个脚印都是一段故事。长城就是历史,长城就是文化,长城就是人与自己较量的产物,长城就是人与自然抗衡的历程。这样一个历经2000年,修而又塌,塌而又修的庞大而漫长的建筑物,岂止是一块块砖石,刻下的又可曾只是一个个脚印?曾经有多少惊心动魄的厮杀在这里发生,曾经有多少无可奈何的呐喊在这里响起?如今,这些都随着沉重的历史的脚步给抛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有的已经一文不值,已经没有人知道,就是知道了,记载下来了,又被多少人记得,又有多少人会提起?见证了如此纷繁岁月的长城都不过如此,被它见证过的古人往事又有多少真正的价值呢?所以,人的得意也罢,失意也罢,实在是历史长河里一朵不起眼的浪花。也许很漂亮,假如那时候恰好有一片阳光照在上面,可能还会幻化出七彩的光芒变得璀璨。可是,浪花一旦跌入长河,依然是一滴普通的水珠,谁也看不出来,分辨不了。这样的漂亮和璀璨又能说明什么,或者证明什么?
也许,我哪天真该去看看长城。那时,也许我会有更真切更深刻的感受。那时候,我可能也成了真正的好汉了。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到长城非好汉”也是蛮有道理的。
200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