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可以说孤陋寡闻得很,要不是因为几次给朋友打电话时她都说在看《蜗居》,我根本不知道眼下有一部叫《蜗居》热门电视剧。因为我已经很久不看电视剧了,看电视,我一般只看凤凰卫视的一些新闻时事类节目或者央视国际午间的中国新闻。至于上网,除了经营自己的网站、论坛和博客,大部分时间都是看搜狐、凤凰卫视与联合早报网的时政新闻。
鉴于朋友对《蜗居》的兴趣,我在百度上搜索到了全套的《蜗居》,并且下载在电脑上。与此同时,也看到了关于这部电视连续剧的一些报道,比如有的说因为某些台词的色情嫌疑,北京青少年频道停播了;因为关于乙肝病毒的一句错误的说法,引起一位贵州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向广电总局写信要求撤销批准并告诉采访他的媒体记者如果不能如愿准备起诉;等等。据说,此时好几个电视台都在先后播放呢。
下载后,我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看完了全部35集,当然在这期间我也做了别的事情,但是可以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看电视剧上。看完后,我总的评价是:整体艺术水平不高,但是生活气息很浓,而且在主题上有独到性,特别是切中了城市中下层平民一个非常现实也非常悲哀的话题——买房难,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社会百态、人生百味与人性本质。所以,电视剧的火也属理所当然。此外,个别人物的塑造也比较成功,比如海萍,比如小贝。很遗憾,我觉得涉及宋思明这个人物的剧情是很不成功的。编剧和导演也是想塑造一个有人性甚至还有优点的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个性丰满的贪官,避免以前关于贪官的形象毫无人性人情的一切皆坏的通病。可是,很多细节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显得这个人物很不真实。比如,作为秘书,他怎么可能关机?那么聪明能干的他,怎么在一颗关键的棋子上选中了陈寺福这样一个没有素质的愚蠢的家伙?海藻有什么地方值得他对她那么爱,以致犯下致命的错误?
当然,这不是我要说的主要的话。我想思考一些更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住房问题,成为城市大多数人一个绕不过、解不开的难题?以至于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
可以说,现在绝大多数的生活、工作在城市的工薪阶层的人们都在或者曾经为住房问题而奋斗而挣扎而烦恼,更不用说那些下岗失业的低保人群和其他弱势群体了。在大城市是这样,在中等城市、小城市同样是这样,在全国各地惊人地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他们的梦想,可他们为这个梦想却付出了或者正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一些人而言甚至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试问真正的工薪阶层,有几个能一次性买得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靠着自己10多年的努力或者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能交首付了,住进了自己买的房子了,却从此成为房奴,10年、15年、20年间每个月为月供而担心忧虑而辛勤劳作而斤斤计较而苦不堪言。节衣缩食,愁眉苦脸,满腹牢骚,灰心丧气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一个自由的人,却成为了房子的奴隶,多么可悲啊!还有些人连首付都付不起,月供的机会都没有,这又是何等的悲惨!
一方面,大多数人在为房子发愁,另一方面,那些卖房子的人却发了!腰缠的何止万贯?挥金甚至还不如土,过着穷奢极欲、腐朽糜烂的生活。而靠卖土地的政府部门也盖起了一栋栋豪华的办公大楼,他们的长官也脑满肠肥。这是怎样的一种反差啊!老百姓不是人民吗,人民不是据说还是国家的主人吗?土地不是说国家所有实质是人民所有的吗?可是我们的政府却拿人民的土地去卖钱,让政府和开发商来共享利益,而让这么多的主人成为房子的奴隶,让房子成为他们终身的负担,甚至让一部分主人没有自己的房子想当房子的奴隶都没有机会!与此同时,又放任少数卖房子的人拥有几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让卖土地的那些政府部门和它的官员们也大得其利。这因为什么?又说明了什么?难道不是我们的社会有问题、我们的政策有问题了?影响这么多人的这么大的问题,我们的政府为什么不能解决,听任它的主人在痛苦地呻吟呢?这不只是一个房子的问题啊,因为房子,让这么多的人产生的抱怨,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心理、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啊!
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蜗居》?真的不是它拍得有多么好,而是把存在于现实中涉及到这么多人的一个问题暴露出来了,呈现在我们面前。把我们的忧愁、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无奈,以及我们的阴暗的心理、堕落的生活方式、悲观的思想观念,乃至人性的弱点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我们的不幸和悲哀。然而我们终究是无能为力,于是我们只能随波逐流。——我这里说的随波逐流不是剧中人物海萍评说宋思明时说他的随波逐流,而是我们普通人群的随波逐流,我们每个人都在随波逐流,被社会的主流价值、被社会的潮流推着,纷纷随波逐流,像没有思想、没有意志的漂流物,在顺着水流向着下游漂流。不管你多么有思想有个性,也不管你有多么地不情愿,你都被这社会的思潮被这现实的波涛推着,在人流中漂流。还是借用海萍的话说,这时候不是你在走,而是你被人流推着在走,你不能不走,不然就会被推倒,被踩踏。这不是人们愿意的,不是自主的,推动人流的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是人无法左右和控制的,这是社会环境的压力。而这环境是政策引导着的,或者说是由政策造成的。这样的人们,这样的现实,真的是人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 我们注定是时代的牺牲品,殉葬是我们无法挣脱的宿命!
200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