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我们为人太庸俗,还是我们的脑子太贫乏,总之,每年都有那么几个无聊的生造的所谓新潮的词语流行起来,不仅仅在一些网民中间流行,连我们的官方媒体和所谓的亲民人士也在鹦鹉学舌,真的是让人觉得可笑可恶!
“给力”就是这样一个词。2010年,给力可以说是最流行的词语之一。其实我本来是不大关注这些的,但是,铺天盖地的给力风暴把我卷进来了。在2010年,我知道的第一个流行词是“纠结”。纠结是怎么来的,我并不知道,看到很多人都这么说,我才发现,我们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都在纠结着。后来,我发现我的中国同胞一夜之间都不纠结了,一个个都非常“给力”起来。最初看到“给力”这个词是在人民日报上。一看到“给力”我以为就是“给予力量”的意思,如果简练一下,应该是推动或者支持之意。 11月10日,“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作为标题使用。该标题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人民日报》这么一用,立即引发了强烈的反响,网络热议,网民振奋。这时候,我才知道“给力”早就是一个流行词了。而人民日报的使用,无异于为广大网民打了一剂强心针,给这个热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人民日报这个中国最高权威的官方媒体都使用“给力”了,等于是把它招安了,给了“给力”一个御用的标志,一个正式的名分,怪不得网友们要激动不已,奔走相告了;与此同时,一些官方人士也趋之如骛,因为在这个词上体现了网民的意志,也体现了官方的意志,如同官方与民间的一道桥梁,用这个词语既可以表明自己紧跟上层,又可以说明自己思想新潮,贴近民间(其实是网民),何乐而不为呢?这样以来,“给力”一词成了2010年中国最流行的词语了,因为它实现了上层和下层的高度统一,实现了全国的和谐与大同。
后来,查找网络,我才发现人民日报的编辑(也许是记者吧)和我一样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其实是用错了这个词语。据网络介绍,“给力”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属于东北方言和日语的混合产物,意思类似于“牛”、“很棒”、“酷”,也有很受鼓舞的意思,常作感叹词与形容词用。在实际使用中也可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个事件或某个人带让人感觉很失望。另一种说法是,“给力”一词是从闽南话演变过来的,意思为很精彩、很棒。这与“很牛”,“很受鼓舞”是一个意思。而人民日报的标题其实是一个动词。当然就字面来看,应该是个动宾词组。
虽然人民日报用错了,一点也没有人怪罪它,网民们倒是十分感谢它。正是它的使用,让使用“给力”的广大网民感觉很给力。接下来进入2011年,“给力”的流行更是席卷全国上上下下,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几乎锐不可当,具有无限的杀伤力,从官家媒体,到官员学者,民间百姓无人不给力,似乎不说给力自己就落伍了(用网民的语言是out了)。在某校行政大楼的一副春联中使用“给力”就是一个例子。可笑的是,在这里“给力“也和人民日报一样用错了,——而且我有个惊奇的发现,很多官方的场合都在仿效人民日报错用,不知道是有意为之显示自己的官方背景,还是像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一样根本就没有搞清楚“给力”的意思而追逐时髦,标榜新潮和亲民呢?这不是东施效颦又是什么呢?简直是贻笑大方啊!
“给力”是如此流行,以致人们在猜测,在今年春晚上,到底谁会最先说出“给力”来。在他们看来,春晚要说“给力”是毫无疑问没有任何悬念的,有悬念的只是到底“给力”将先从谁的口中说出而已。果然,并不给力的春晚说了“给力”,而说“给力”的那个人也在网民猜测的几个人中间,朱军便是那个幸运儿。
这么多人说“给力”,岂不是中华大地的一个笑话?炎黄子孙的一大耻辱?是我们没有别的词语可说了吗?还是那种种情形只有用“给力”才最贴切,其他词汇都表达不了?仅就含义来说,有很多和“给力”类似的词语,而且字面的美感一点也不差,在“给力”被编造出来之前,我们华夏子孙在表达的时候一点障碍也没有啊!看来只有可能是两种情形,要么是我们很多人词汇太贫乏了,想不出别的词语来,一旦有人用给力,其他人也跟着用起来。这就让我想到另外一种情形:竟然有这么多人不动脑筋地用“给力”,恰恰说明我们很多人头脑简单,思想庸俗,对流行语不予分辨、不求甚解的亦步亦趋用跟着使用。如此闹出用错的笑话来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不管是那种情形,这都是国人的悲哀,民族的悲剧!真的是可悲可惜,可哀可叹啊!我这里决非危言耸听,大惊小怪,因为这样的现象实在让人痛心疾首!
在这里,我想大声疾呼:让“给力”这样的怪胎词汇滚开,让全国全民一起说“给力”这种怪胎词语的荒唐现象滚开吧!
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