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代会报告的几点想法

[日期:2020-06-12 10:55:29] [字体: ]
      早晨突然思维很活跃,有了很多想法。我想,如果现在不立即趁热打铁把这些想法写出来,我怕我再也不会写,就是想写也写不出来了。
      近段时间学校正在筹备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本来3年前学校就启动相关工作了,而且我有幸被吸收到到党代会秘书组,参与到党委报告和相关材料的起草中,而且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稿子,其中过去5年的回顾部分我是主要的执笔人和统稿人,也是整个报告起草的协调人和深度参与者。由于客观原因,当年党代会没有开成,报告也只好悬之高阁。今年,党委再次启动党代会的筹备工作,也重新组建了秘书组,负责起草两个报告和相关会议材料。只是,这次的名单里并没有我,让我感到心里为之一轻,终于可以置身事外。本来告诉自己,一定要远离与报告有关的任何事情的。可是今天却不由得要冒出一些想法来。坦白地说,我没有看到这两个报告,无论是纪委报告,还是党委报告。虽然有人希望我看下纪委的报告,但是我还是谢绝了;党代会筹备班子也把党代会报告稿发到一些人手中,想征求部分人群的意见,但是我还是想在报告正式定稿前尽量置身事外,我想这样才可以避免一些自己的偏见,也避免受到其他意见的干扰。所以,我的这些想法就是纯粹的自己的想法,也仅仅是针对党委工作报告应该呈现的面貌而言,不是对现在的那个党委报告稿的意见或者什么建议。
      我个人认为,结合这次党代会召开的背景,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整个报告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进行谋划、作出回答。
      一、要体现出四个“度”
      党代会党委报告不同于校长的工作报告,不能,或者说重点不在如何部署工作上,因此一定要体现出四个“度”:即政治的高度、思想的厚度、理论的深度和现实的温度。
    政治高度就不需要多讲了,党委工作报告最鲜明的特点就在它的政治性,是党委的报告,是政治报告,必须讲政治,政治站位要高,政治方向要明,政治立场要稳,政治原则要显;思想性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当下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这里我想重点谈谈理论性和现实性。
    党委报告要有理论性,而且要有理论的深度,把理分析清楚,阐述清楚。要从国际视野、国家经济社会形势、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地域的特色、学校历史的脉络、学校学科布局与发展水平的现状出发,得出学校今后若干时期朝哪个方向发展、重点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逻辑来,从而体现出对未来发展部署的科学性、可行性,从而使报告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性,能够凝聚人、激励人。
      党委工作报告必须让全体师生员工感受到现实的温度。首先,报告在回顾以往发展历程时,要把学校事业发展的真正可圈可点的成绩展示出来,把民生改善的真正可感可知的进步凸显出来;要彰显和大力肯定湖科人团结协作、克难奋进的战斗精神,体现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内涵。其次,报告在规划未来发展方向、谋划未来发展目标时,既要展示学校发展的切实可行的美好前景,也要描绘学校发展过程中民生福祉改善的具体目标和强力举措,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要谋划好四个“阶段”
      不能把党代会党委工作报告当成一个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意见,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追求,要把学校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把湖科人的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联系起来。党中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了阶段性的目标,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别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21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与此相适应,我觉得党委工作报告也应该明确2050年前后的发展方向,谋划2035年前后的目标,提出今后10年的发展任务,制定今后5年的发展举措来。要在2020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基础上,力争5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0年实现大学梦,2035年跨入国内同类大学前列,2050年建成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双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既有远景和达成远景的战略,也有近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路径与举措,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催人奋进,也发人深省。做到胸怀全局心想方向,登高望远眼眺望目标,蹄疾步稳行有正道,手不停歇做有实招。
      三、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学校事业要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要运用方方面面的资源,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四大“关系”。
      一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我们通常讲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对一个像我们这样面临世界百年所未有的大变局时期的国家来讲,稳定当然至关重要,但就我们一个单位来讲,更重要的首当其冲的是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前提,是动力,可以毫不隐讳地说,就我们学校而言,发展的滞后,首先是因为改革的滞后,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决不可能有昂首阔步的发展,体制机制和一些重要制度的羁绊已经成为制约乃至阻碍学校发展的最大的因素,甚至可以说学校已经到了改革即生即活,不改革即死的境地。
      二是内涵发展和外延拓展的关系。要苦下内功,专注于内涵发展肯定是必须的,但是发展需要一定的空间,需要一个好的环境,需要一个有充分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学科结构。内涵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或者说在内涵发展过程中,外延的扩张也应该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在早期,我们可以说先搞外延扩张,再抓内涵建设,但在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后,我们讲以内涵建设为主,不是说只要搞内涵建设,不搞外延拓展了,相反,外延发展是在为内涵建设创造条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的。现在学校面临的既有内涵发展不充实的问题,也有外延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首先,学校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来讲,不仅存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的问题,也存在发展空间不够的问题;从学科布局来讲,根据学科专业自身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讲我们既存在需要淘汰一些在我们这样的学校发展不好的旧的二级学科和专业的问题,也需要不断衍生乃至新办一些新的学科专业的问题,重新构建学校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
      三是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在我们这种层次的学校,教学始终是第一位的,教学是我们看家的本领,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但是科研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科研也是彰显学校特色,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但是教学和科研也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在领导的精力分配上、办学资源特别是资金的安排上、人才队伍的结构上,网教学多放一点,科研上自然就少了一点。因为我们说要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不是简单的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各种资源和力量的配置上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比如,一个月领导花多少时间来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花多少精力来处理和解决科研工作的问题呢?在资源分配上,在教学科研二者经费比例上,是把60%还是70%的资金用在教学上更好呢?在人才队伍的结构上,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教师中各占多大比例呢?这些都是要好好研究的。
      四是重点与非重点的问题。这里的重点和非重点主要是就学科建设而言的,其实还可以进一步引申或者延伸为特色与一般的问题,顶天和立地的问题,等等。学校当然必须主抓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的建设,各个学科和专业基础不一定,在学校的分量不一样,对学校对社会的贡献不一样,自然不可能平均用力,在资源分配上撒胡椒面,不然谁都发展不好,造成资源浪费。但与此同时,也不能有学科专业歧视,我们可以适当地厚此薄彼,但是决不能是此非彼,扶此抑比。在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上的投入必须进行绩效评价,投入和产出要成正比例。与此同时,在加强重点特色的同时,对非重点、非特色也要发展,不能放弃对它们的投入,要保证其教学科研的基本需求,对其中有潜力的还要加大力度进行培育,通过培育使之成为重点和特色,成为学校新的增长点。
      因为思考不够深入也不够周全,上述想法不一定很全面、很正确,有些地方也不便展开,不便举出具体的实例。写作本文不针对任何人、任何事,也无意给谁提供参考,单纯是表达自己的粗浅的看法,难免失之鄙陋,望见谅。
      ——唉,瞧我都说了些什么?古人云“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我是不是闲得慌给惹的,在这里“咸吃萝卜淡操心”呢?通城有句俗话叫“草狗婆多裸事”说的就是我这种情况吧?赶快收笔,看书沉淀去。

                                                                           2020.6.12

阅读:383次  

复制 】 【 打印 】 【 关闭
·新年寄语湖科 2025-01-19 09:50:16
·图书馆二〇二四年新年献词 2023-12-30 18:18:14
·荐书有感 2023-06-07 11:19:21
·望月楼 2022-07-16 10:43:51
·问题杂谈 2021-04-04 16:32:24
声明: 本栏目的文章均系站长原创,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谨供阅读。欢迎发表评论和提出宝贵意见。如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站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