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建设工作纪略

[日期:2010-05-06 18:28:21] [字体: ]
思路明晰  工作扎实  成效显著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建设工作纪略

    近日,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传来喜讯,该院地理科学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这是该院学科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中的一项最新成果。近年来,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积极谋划学科建设,加大了学科建设的力度,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全校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中国地理”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地理科学专业入选湖北省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项目;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一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该院教师指导的绿舟协会多次中标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家林业局等单位组织的湿地使者行动,并被评为十佳团队;全国高校GIS应用开发大赛中该院学生曾荣获三等奖;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06年,湖北省学位办批准“自然地理学硕士点”立项建设,同年开始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8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同湖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这一系列成果的获得背后,凝聚了该院长期以来在学科建设方面付出的艰辛努力。

    一、认真谋划,建设思路明晰
    资环学院自组建以来,一直把学科建设作为院的一项工作重点来抓,2005年,该院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一•五”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走在学校各个院部的前列。在“十一•五”规划中,该院提出了“按照‘和谐、高效、创新、求精’的办院理念,坚持‘人才兴院、质量立院与学科强院’的发展思路,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以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工程管理为特色,强化教学与科研的平台建设,使学院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上新台阶。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规范常规教学管理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力争在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与硕士点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将资环学院办成咸宁学院一流、省内有特色的、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的总体目标,
    近年来,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狠抓学科建设,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以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打造学科专业的品牌和特色。这无疑为资环学院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带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当前,资环学院领导按照学校的办学思路,在全面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制定该院学科建设的“十二•五”规划。其指导思想就是以课程建设深化专业建设,以科学研究引领学科发展。具体说来,就是以省部级以上项目为龙头形成学科优势,以地方调研项目形成服务地方发展的特色,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职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在湖北省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名院、强院、富院。
    根据这一思想,资环学院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必须实现的七大目标:1.在学科队伍方面,凝练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2.在学科建设方面,建成一个省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科;3.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将自然过程实验室建成一个省实验示范中心,将长江中游水土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建成省重点实验室;4.在科研项目方面,取得一批有影响的科学研究项目和成果,力争国家级项目达到2项,横向项目达到10项;5.在专业建设方面,将地理科学专业建成国家特色专业,将土地管理专业建成省级重点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建成合格专业,创办一个新专业——水资源与环境专业;6.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获得一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7.在硕士点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在办学层次有新的提高,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从目前的20人左右增加到50人左右,部分硕士生导师成为兼职博士生导师。

    二、精心组织,工作扎实有效
    按照学校学科建设要求和该院学科建设规划,资环学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1.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在经过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该院在学科发展方面形成了三个比较稳定的方向:一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方向,二是区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方向,三是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方向。围绕“土地”这个核心,从规划到管理、到污染后的修复这条主线,形成一个大的优势领域,领域集中,方向明确。为此,他们通过课程群稳定教师的授课方向,确定其专业方向和自身的发展方向,把教师的发展方向纳入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方向中来。此外,他们正着手再拓展一个新的方向:以“水”为核心的水资源和环境方向,开办一个新专业水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引进相关教师。不久前,在学校举行的专业论证会上,该专业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得到省教育厅高教处委派的专家组的认可。
    2.凝聚学科队伍。他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强了学科带头人的建设。一是采取自己培养的方式,通过梯队建设,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目前,该院有校级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3人;二是努力争取楚天学者岗位,引进重量级的带头人。另一方面着力提高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学院要求35岁以下的硕士生三年内考取博士生,30岁以下的本科生三年内考取硕士生,对重点建设的专业只引进博士生。目前年轻教师实现了硕士化,在自然地理方面在向博士化发展,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做博士后研究,进一步培养龙头式人物。要求教师规划自己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方向,引导教师自己找位置。
    3.在科学研究方面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分层次有计划抓纵向项目。对硕士、博士和副教授以上,主抓省厅以上项目,鼓励教授和博士冲击国家层面的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项目以及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三年里,该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5项,省教育厅项目去年取得了7项,今年是4项。对青年教师,则鼓励其争取校级项目,去年该院取得了9项校级项目。二是抓服务地方的产学研项目。根据地方发展需要,该院在土地整理、规划、评估等方面争取到了一批项目,和国土局、规划局、环保局、财政局和经委都有项目,形成了全面开花结果的局面。近三年,该院一共取得了16个项目,每年经费100万以上,服务地方的影响力在增强。在科研成果奖励方面,2009年,该院获得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1项,今年将对部分成果进行鉴定,申报下一轮省政府奖励。
    4.加强学科建设平台的建设。一是通过建立不动产研究中心,整合优势资源,为地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该中心已经申请到了土地规划、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三个省级资质,目前正在进行测量测绘资质的申请。有了资质,就能进一步拓宽服务地方的业务。二是打造重点学科的重点实验室平台,努力把自然过程实验室建成省重点实验室。
    5.加强学科建设的制度建设。除了执行学校的相关制度外,该院比较有特色的有:一是形成了比较稳定学术沙龙制度。从2008年起,该院开始定期不定期开展学术沙龙,由各位老师轮流主持,进行学术交流。从去年开始,每周四下午所有老师都不排课,每两周举行一次学术沙龙,另一周则进行业务学习。二是形成了科研成果申报和科研成果获奖的激励制度,把科研成果申报和科研成果获奖与工作业绩挂钩。
    6.营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是通过咸宁市地理学会为咸宁市地理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平台,对全市的地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这个平台和省地理学会进行联系。这就为该院的人才队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是组织和推荐优秀的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加入省级学术组织兼任相应职务。目前,该院有4名教师在湖北省地理学会、湖北省土地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的专业委员会担任职务,通过同外部进行学术交流,与校外专家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三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开展学术交流。该院每年都举办有影响的学术交流会。近两年,举办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计划项目课题组会议两次,举办了咸宁地理学会成立大会,承办了湖北地理学会的年会。每年举办对外学术交流会议和引进高水平学术报告7-8次,选派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高水平学术交流获得明显增多。近五年来,国内外先后有20人次著名学者来该院作学术报告,有40余人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其中在会议上宣读论文13人次,外出讲学5人次。这些为整个学院的学科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7.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全过程的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一是对各专业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二是加强课程实习,特别是加强对重要技能的实习,比如地理专业学生的师范技能,土地和工程管理专业的测绘技能,在建立体系的框架下进行重点突破;三是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四是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该学院的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在理工科院部最多,2006年获得资助项目12项,2007年6项,2008年21项,09年19项,在全校也处在前列。近年来,该院学生培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表现为:在就业率方面,地理专业达到100%,土地管理专业也大幅度提高,2009年接近100%;考研率居于全校前列,2009届过线40人、录取22人;学生科技成果也处于前列。2005年工程设计《上海之窗》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在第三届全国高校GIS应用开发大赛该院学生三等奖,2007年,该院学生在“湖北省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挑战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SuperMap杯首届国际GIS学生开源大赛暨第五届全国高校GIS应用开发大赛”中,荣获“地理数据处理分析类GIS应用分析组三等奖”,成为全省唯一获奖高校;在学位论文方面,2008年省级16篇之多,2009年在省教育厅对获奖项目大幅度压缩的情况下仍有9篇获奖,居全校第二位,在理工院部第一位。

    三、几点启示
    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科建设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总结他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以人才建设、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为切入点,学科建设思路非常清晰。学科建设不是孤立的,必须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相互促进。资环学院在狠抓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从专业建设的需要出发开展学科建设,一方面,以学科建设的成果带来了专业建设的成效。就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该院不仅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而且专业也得到了拓展和加强。地理专业成为省级品牌专业,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土地管理专业得到了加强,还申报建成了工程管理专业,并正在申报水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组织保障,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而实验室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平台。为此,该院狠抓人才建设、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为学科建设的开展和取得成效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在人才建设方面,他们一手抓对现有学科队伍的培训,一手抓人才的引进,2008年,该院一次引进了两名博士,大大增强了学科队伍的力量。在该院37名专任教师中,博士8人,硕士17人;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还聘有客座教授7名。硕士生导师6名。狠抓团队建设,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是资环学院的一个鲜明的特点。资环学院几乎所有科研项目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参与的,充分发挥了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团队成员分工协作,集中公关,避免了单兵独斗的局限性。不久前,地理科学教学团队荣膺“2010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此外,该院还有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 在课程建设方面,狠抓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地理》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并被湖北省教育厅推荐申报2010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建有自然过程实验室(下设 “地质标本室、地球科学馆、水文地貌室、GIS室与环境监测分析实验室” )、测绘实验室(下设“测量室、制图室”)、建筑工程实验室(下设“建筑材料室、土工实验室、项目管理实验室 ”)和长江中游水土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正在努力把自然过程实验室打造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些实验平台为该院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近5年来,该院共承担或参与各类研究项目60项; 2005年,成功申请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成功申报了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07年,同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河北师范大学联合,成功申报了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8年,获3项省厅横向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2009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厅项目8项。近5年来,该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6部,编著2部,参著5部,出版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1部。在《地理学报》、《自然灾害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检索9篇、EI检索3篇,核心期刊80余篇。2008年,《中国农地 边际化问题及对策启示》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坚持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打造学科特色和专业品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方向,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根本途径。在学校大力强调产学研一体发展,走特色发展道路前,资环学院早就开始了相关的实践。在这方面,该院从领导到普通职工思想高度统一。资环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各个专业与地方经济关系密切,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既是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同样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的需要。这些年,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积极和地方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林业等部门联系密切,承担并完成了大量既服务地方,又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横向项目,研究成果已在通城县、崇阳县、九宫山风景区、咸安区、温泉城区、仙桃市等地得到应用,既受到社会的高度肯定,又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实惠。目前,该院正在积极申报新专业水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正是学科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该专业是专业目录外的新兴战略产业专业,直接服务于当前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
    3.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坚强团结,富有凝聚力。该院领导班子年轻有为,年龄最大的只有44岁,绝大部分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博士2位,有教授2名,副教授两名。班子成员带头从事学术研究,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成果。班子班长刘成武教授是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地理学会农业与乡村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与湖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他主持的研究课题《农地边际化问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他还参与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区域土地资源安全保障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区域土地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技术开发》的研究,主持和参与了10多项省级、市级和校级科研课题。2009年,刘成武教授主编的《资源科学概论》(教材)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其主持的研究成果《中国农地边际化及其对策启示》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他还是湖北省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项目地理科学专业得主持人,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地理》的主讲教师。在他的带领和组织下,该院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在科研工作中密切合作,共同促进成为一个富有战斗力的班子。由于他们的率先垂范,该院形成了强烈的科研氛围,无论是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还是年轻教师,在院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学科专业发展的要求,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和研究的方向,在各个层面上争取科研项目,收获甚丰,成为一个在全校令人瞩目的群体。
                                                        2010.4.29

阅读:841次  

复制 】 【 打印 】 【 关闭
·图书馆二〇二四年新年献词 2023-12-30 18:18:14
·对湖北科技学院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 2021-01-03 10:26:57
·对党代会报告的几点想法 2020-06-12 10:55:29
·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大学”梦想 2013-10-12 15:31:04
·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大学梦想 2013-04-07 11:39:40
声明: 本栏目的文章均系站长原创,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谨供阅读。欢迎发表评论和提出宝贵意见。如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站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