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湖北科技学院史》杂感
| [日期:2012-10-23 19:49:45] |
[字体:大 中 小] |
咸宁,一座群山环抱、湖泊闪亮的山水城市,一片民俗醇厚、人才济济的文化沃土。这里,飘逸着中华桂花之乡的芬芳,升腾着中国温泉之都的氤氲里;这里,回响着三国赤壁大战的咚咚鼓声里,定格着北伐将士冲锋陷阵的豪迈雄姿。在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鄂南大地上,湖北科技学院正为教育的发展书写着华彩的篇章。 1937年,抗日战争炮声隆隆,中华大地硝烟弥漫。这一年,蒲圻简易师范学校在幕阜山麓悄然成立。从此,揭开了湖北科技学院办学75周年的序幕。 今天的湖北科技学院有如一条滔滔大河,奔腾向前。然而江河之广,不舍涓涓细流。追根溯源,学校从孕育诞生,成长壮大,跨越了新旧中国两个时代,经历了75年风雨路程,浓缩着时代变化的印记,充满了历史厚重的内涵。这一切,都浓缩在这本《湖北科技学院史》的真实叙述中。 在这本校史中,清晰地反映出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 蒲圻简易师范学校创办后,几经变迁,成为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46年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迁蒲圻羊楼洞,改名为“湖北省立蒲圻师范学校”。1942年“湖北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创建于崇阳县高枧,1946年,迁至咸宁横沟桥,更名为湖北省立咸宁高级中学,并于1955年迁址于我校咸安校区。1971年蒲圻师范迁至咸宁高中校址,两校联合组建为“湖北省咸宁地区师范学校”。1977年,学校更名为“武汉师范学院咸宁分院”,1983年,再更名为“咸宁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又更名为“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就是2002年咸宁学院合并组建前的一股支流——咸宁师专成长的历史脉络。 学校的另一条支流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发端于1943年成立的湖北医学院。1965年,湖北医学院的一部分师资受命组建咸宁分院,在武昌纸坊镇青龙山开始招生办学。1966年迁至温泉,1977年举办本科教育,1994年建立咸宁医学院,1997年一次性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2002年,两源汇流,原咸宁医学院和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咸宁学院”。2007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11年,获准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两件大事标志着学校本科教育质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开启了研究生教育新阶段。 2011年底,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从此,学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举科技大旗,坚定地走在特色办学的道路上。 在这本校史中,真实地展示了学校发展的丰硕成果。 翻阅这本校史,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如何从一所只有数十名学生的中师学堂和一所百余名学生的专科层次的医学分院,发展成为一所有着17000多名普通全日制学生,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具备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等学府;如何从为数甚少的几个教师教育和医学专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包括文学、理学、医学、工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的80多个专业(专业方向)的多科性大学。 翻阅这本校史,我们可以自豪,学校经过几十年艰苦创业,发展壮大,我们拥有了温泉校区、咸安校区两个美丽的校园,成为香城泉都一道靓丽的风景;拥有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实力较为雄厚、潜力不能低估的师资队伍,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打造了一个个国家级、省级的教学科研平台。 翻阅这本校史,我们更感欣慰的是,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成为区域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还有不少人是海内外学界权威、社会名流、商界雄才、政坛精英。 抚今思昔,我们感慨万千。学校孕育于战争动乱年代,在颠沛流离中艰难办学,负重前行;解放后,也曾受到反右运动和“文革”动乱的严重干扰。是改革开放,让学校焕发了新的生命;是高校扩招政策,使学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是组建为咸宁学院,为学校科学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更名湖北科技学院,更是为学校新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合上封页,我们的思绪似乎还沉湎于曾经的激情岁月,追思着那些前赴后继的人们。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受到,学校之所以有今日之成就,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咸宁市委市政府的倾情关怀,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真诚帮助,得益于广大校友的热情支持,得益于学校历届党政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勤勉敬业、无私奉献,奋力拼搏。 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只有回顾学校发展的历程,注重借鉴历史的经验,才能把握学校发展的正确道路,才能抓住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做好我们当前的工作,开启学校更加美好的明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编修湖北科技学院校史是一件功德可见的事情。一是对办学75年来,为学校发展艰苦奋斗做出过贡献的先辈的一声告慰,二是对当下为学校发展继续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的师生的一个教育,三是对曾经在这里默默耕耘如今走出校园回报社会的校友的一份馈赠,四是对于后来者如何办好学校再创新的辉煌的一种启示,五是对鄂南地方教育和文化建设作出的一点贡献。 我有幸参加了校史的部分章节,深感荣幸;在后期指导校史的编写和统稿过程中,又拜读了同仁编修的部分。不想说,收集资料如何艰辛;不想说,我们写作时是如何殚精竭虑。我们中,有很多是退休或者即将退休的老者。可以说,参加修史和指导工作完全凭着一种对学校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我们中,也有很多教学科研任务非常繁重,行政工作十分繁忙的中青年业务骨干,编史也不是他们的本职,从事这项工作几乎都是在业余时间。这些让我充满了敬意的同事,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那种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勤勤恳恳的奉献精神,他们的那份舍我其谁的责任心,也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无数次看到他们废寝忘食熬通宵,一杯白水战寒暑。除了这些,我最想说的是,在修史和读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动于学校的先贤们那种在非常艰难的办学条件下,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之为人的人性光辉,和那种师之为师的高尚师德。在他们身上,我可以汲取无尽的知识的、人格的精神养分。那种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那种奋勇争先的昂扬斗争,激励着并且将继续激励着我做好今后的每项工作,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校史编修历经1年零3个月。其间,我们有过意见分歧,有过相互指点和启发,也有过激烈的争吵。如今,随着校史的付梓和校庆的即将到来,很快将化作云烟飘散在星空;也可能变成沙尘,沉落于苍茫大地。由于种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复杂原因,在这本校史中也有很多的疏漏和错误,很多地方我不满意,也想修改,却因为时间紧迫条件有限而无法如愿,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即便如此,我仍然要说,编写统阅校史的过程也是一份真实的人生经历,我们都尽力了,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的工作,不管别人怎么评判这本书,我们要承认我们的工作,要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问心无愧。 湖北科技学院的成功更名,是学校数十年发展的必然结论,也指明了学校今后前进的方向。学校在此时确立“彰显特色、科技优先、实现跨越”的发展主题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举科技旗、走特色路”的办学方针,提出“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建成湖北科技大学”的宏伟目标,正是适逢其时,也是形势所趋。当前,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大背景、湖北省构建“中三角”与实施高教强省战略的新战略、咸宁市实现绿色崛起建设鄂南强市的新思路,都给了学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学校展示发展成就提供了绚丽的舞台。真诚地希望我们湖科人以我们的先贤为榜样,传承和发扬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牢记时代使命,不负历史重托,实现先贤建成湖北科技大学的宏伟目标,抒写学校发展新的篇章,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