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月湖畔感与思

[日期:2012-10-25 20:52:08] [字体: ]
——写在校庆75周年前夕

    在咸宁这样一个美丽江南城市,在十月这样一个温暖的金秋时节,在这个风景优美文化浓郁的校园,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备,湖北科技学院办学七十五周年暨湖北科技学院揭牌盛典就要在10月28日隆重举行了。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即将来临之际,作为一位出生于咸宁的本籍人士,作为一名在学校工作生活了24年的老师,对学校七十五岁生日,表示我真诚的祝贺,对曾经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的先贤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当然,写这篇感思还有一个缘起,那就是我和学校前身之一的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一段关系。曾经在抗日前后的一个时期,学校就在我的家乡,通城大源办学。校址在大源周家的一个大地主的宅院里。大源周家在解放后行政区划多次变更,现在属于四庄乡,和我出生的山村一直是一个乡,周家离我家约3公里,我的大姑妈住房就在校址隔壁,所以小时候经常去,也听闻一些老人包括我的祖父和父亲说起过当年办学的情形,我小学的启蒙老师周池谦老师就是那里的学生。1996年我还去做过一次采访,看了当年校舍,也访问了当地知情的老人。前些年做过乡政府驻地和粮店,采访那年基本已经限制,只见一个外壳,斑驳的墙壁,陈旧的木雕窗格,黝黑的地面,满是历史的沧桑感。现如今,置身揽月湖畔,想起这些,我的思绪立即奔向了那些遥远的岁月。
    1937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法忘记的一页。就在这一年的7月7日,日本军队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在卢沟桥悍然进攻中国军队,接着向天津、北平大举进攻,开启了全面侵华的战争,中华民族开始了全面抗战。
    1937年,同样是湖北科技学院的师生不该忘记的一个年份。也就是在这一年,在抗日战争的滚滚硝烟和隆隆炮声中,一所小小的师范学校——蒲圻简易师范学校在现在的赤壁市曾经的蒲圻县县城北面的书院街悄悄成立。从此,这支小小的溪流时而跋涉在崇山峻岭之中,时而流淌在平原湖泊之际。有时候似乎看不见了它的踪影,但她潜于地下,一旦时机许可,便顽强地冲出地表,继续倔强前行。其间,另一条清泉也在幕阜山麓的崇阳县高枧乡的土地上涓涓流淌着。接着,两者汇合,变成江流,气势逐渐雄浑,声音变得洪亮,奔腾在鄂南的大地上。此后,这条河流再和另一条大河咸宁医学院相会,成为更大的河流,——这便是10年前的咸宁学院,今天的湖北科技学院。至今,正好75个年头。此时,这条大河已成波澜壮阔之形,有着波涛汹涌之势。
    追思这75年,回顾学校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有几个值得我们铭记的年份里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
    1942年
    “湖北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创建于崇阳县高枧乡。
    1946年
    湖北省立第一高级中学迁咸宁横沟桥,更名为“湖北省立咸宁高级中学”;
    “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迁蒲圻羊楼洞,改名为“湖北省立蒲圻师范学校”,校长万国钧身先士卒,艰苦办学,实行军事化管理,提出“教学制度化,行动军事化,生活简单化”的口号。
    1955年
    咸宁高中由横沟桥迁校新址咸宁西河桥外凤凰山麓,即现在的咸安校区。
    1956年
    “湖北省立咸宁高级中学”改名为“湖北省咸宁第一中学”。
    1958年
    数学教师程开生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9年
    樊石同学被直接选送到保加利亚留学,受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62年
    咸宁高中被定为全省18所重点中学之一。
    1965年
    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在武昌纸坊镇青龙山开始招生办学。
    1966年
    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迁至温泉。全校师生员工开展建校劳动,短短几个月时间,建起了学生宿舍和教室。
    1971年
    蒲圻圻师范从蒲圻羊楼洞迁至咸宁高中校址,组建“湖北省咸宁地区师范学校”。
    1975年
    湖医咸宁分院实行独立招生,咸宁地区师范学校开设中文、数学两个高师班。
    1977年
    湖医咸宁分院从三年制专科学校成为五年制本科的院校,“咸宁地区师范学校”更名为“武汉师范学院咸宁分院”。
    1983年
    “武汉师范学院咸宁分院”改名为“咸宁师范专科学校”。
    1991年
    姜涛老师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1993年
    唐国华、童雪瑾、谢帮华成为我校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94年
    在“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设置的“咸宁医学院”,并跻身于全国本科高等院校行列;
    《咸宁师专学报》季刊公开发行。
    1995年
    咸宁地区精神病医院更名为咸宁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学校与原湖北医科大学签署协议,联合培养研究生;
    程伯安教授、张玉华教授分别被评为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这是我校教师首次获得国家级荣誉。
    1997年
    咸宁医学院一次性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咸宁医学院学报国内外发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来我校讲学,是第一个来校讲学的两院院士。
    2001年
    华中科技大学决定在学校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
    2002年
    国家教育部同意“咸宁医学院”、“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咸宁学院”。省委组织部、教育厅、咸宁市委来校宣布组建咸宁学院和学院新任领导班子成员名单。
    2003年
    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信息工程学院2001级学生翁志福、彭江、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01级学生陈峰同学的参赛作品——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被评为一等奖。
    2004年:
    夏再兴博士的“我国教育‘过渡’问题研究”课题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这是学校首次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
    2005年
    温泉中心校区建设工程开工;
    刘成武教授申报的课题《农地边际化问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是学校首次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我校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乙组一等奖第一名,同时获得唯一的“高教社”杯;
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我校学生环保组织绿舟协会成功竞标参加“还长江生命之河”湿地使者行动活动,取得了三等奖,并被授予“十佳团队”奖杯。
    2006年
    温泉中心校区第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学校党政机关及管理服务部门、部分院系等共计3600余人陆续入迁。
    2007年
    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中结论为“优秀”;
    我校学生在“SuperMap杯首届国际GIS学生开源大赛暨第五届全国高校GIS应用开发大赛”中荣获三等奖,我校是省内唯一获奖的院校。
    2008年
    学校获两个“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这是学校第一次获得“楚天学者计划”;
    药学专业成为学校首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著名核技术专家樊明武院士受聘为学校第一个特聘院士。
    2009年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建设点;
    后勤服务集团被授予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
    学校“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化创新团队”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产业创新团队。
    2010年
    吴超同学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建筑面积4.77万平方米的学校新图书馆正式启用。
    2011年
    鄂南文化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由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主办、学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承办的“消费电子暨通信与网络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校举行,这是学校首次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变实验室”获准立项,成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药学专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资格;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张运教授受聘成为学校第二位院士。
    2012年
    留日核专家赵龙博士成为学校“百人计划”特聘教授;
    首批24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
    学校与湖北华声机电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电机与控制系统研发中心被省科技厅认定为2012年湖北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抚今思昔,我感慨万千。我们的学校办学发端于战争动乱年代,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在颠沛流离中艰难办学,负重前行。新中国的成立赋予了学校新的生命,但“文革”十年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曾受到的严重干扰。是改革开放,让学校焕发了新的生机;是高校扩招政策,使学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是组建为咸宁学院,为学校科学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更名湖北科技学院,更是为学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回首学校办学的每段历程,缅怀学校发展前进的每一步,我们深深感动于先辈们坚韧不拔、奋勇争先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让学校依然能够风雨兼程,一次次经受住了风雨的洗礼,创造出令人钦佩的办学佳绩!
    ——七十五年风雨兼程,学校从一所中师学堂、一所高级中学和一所专科层次的医学分院,发展成为一所有着17000多名全日制普通生,以本科为主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府;
    ——七十五年风雨兼程,我们从为数甚少的几个师范专业和单一的医学专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包括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的80多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其中,药学专业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药学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地理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药理学是省级重点学科,核科学与技术、药学是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实验室、非动力核技术研发中心、鄂南文化研究中心、电机与控制系统研发中心是省级重点科研平台;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化创新团队是湖北省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学校为经济建设和地方服务的功能大为增强;
    ——七十五年风雨兼程,我们拥有了温泉校区、咸安校区两个美丽的校园,校园里湖光山色,草木葱茏,鸟语花香,成为香城泉都一道靓丽的风景;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育人环境大为改善。学校拥有两座图书馆,藏书22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34亿元。
    ——七十五年风雨兼程,我们拥有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实力较为雄厚、潜力不可小觑的师资队伍。1336名教职工中教师850人。有教授、副教授359人,博士、硕士630人,在岗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兼职硕士生导师55人;特聘院士2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人才1人,“楚天学者”8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人选5人,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
    ——七十五年风雨兼程,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在教学方面,2007年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肯定。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GIS大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省内的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评选等多种体现高校教学水平的评比和竞赛中,学校都有骄人的成绩。在科研方面,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教研、科研项目20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项,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40余项,其中省级奖项10余项。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无到有,从个别学科到多个学科,出现了全面开花的良好势头。承担的地方横向项目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经过七十五年风雨洗礼,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成为咸宁市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还有不少人是海内外学界权威、社会名流、商界雄才、政坛精英。金敬迈、余虹、邹明辉、叶文福、陈训秋、赵斌等等都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
    ——经过七十五年风雨洗礼,我们凝练出了“以学为本,克难奋进”的学校精神。“以学为本”主要内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员工以办好学校为己任的办学理念;“克难奋进”体现了历代湖科人历经温泉河边、凤凰山下、揽月湖畔拓荒建设,历经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专业硕士学位点获批的艰辛求索中激发出来的艰苦创业的激情、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努力争先的精神风貌。
    ——经过七十五年风雨洗礼,我们形成了“弘德、博学、敏行、敢先”的校训。“弘德”旨在注重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告诫师生成才必先成人;“博学”旨在引领教师做到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引领学生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敏行”旨在要求师生员工敏于思考,善抓机遇,勤于实践,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敢先”旨在引领师生员工在当前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自信自强,敢于突破,敢于竞争,敢闯敢试,追求卓越。
    ——经过七十五年风雨洗礼,我们逐步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的道路。“十一五”以来,学校提出了打造“医师核”办学特色的口号并付诸实施,学校医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的传统特色得以进一步彰显,学校倾力打造的核特色后发优势明显,正在逐步成长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支点。
    ——经过七十五年风雨洗礼,我们高高地举起了一面“科技兴校”的大旗。在传统学科优势得以巩固的基础上,以地理学、核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为代表的理工学科正在迅速崛起,学校的科技内涵不断强化,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地方战略支柱产业发展的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岁月的风霜,不曾遮盖我们坚毅的面孔,光荣的使命,必将坚定我们豪迈的步伐。总结办学75周年,我们无比荣幸、倍感自豪;站在湖北科技学院新的起点上,我们既深知任重道远,又深信将不辱使命。既然我们是湖北科技学院,我们就应该也能够在科教兴鄂和构建“中三角”,提振中部崛起中争得一席之地;我们就应该也能够在科教兴市和建设鄂南强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学校举行办学75周年庆典和湖北科技学院揭牌庆典,就是要通过这个仪式,回顾学校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弘扬学校精神,把学校办学过程中凝聚下来的人类文明的光芒和积累起来的优良的传统传承下去,高举科技大旗,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传承创新中华文明,不断彰显我们的办学特色,不断壮大我们的办学实力不断,提升我们的办学水平,开启学校更加美好的明天!
    湖科人的这样一种理想和愿望,集中体现在今年4月学校召开的首届党代会提出的学校今后5-10年的发展目标中——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湖北科技大学”。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通过逐步实施这些战略任务,彰显办学特色,实现跨越发展,圆广大校友和全校师生的大学梦,办一所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效益强、办学声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湖北科技大学!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校园里两座标志性的建筑。
    在双龙山下的咸安校区,有一座兴建于1954年的红色两层教学楼,我们俗称为“红楼”。这是学校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58年来,一批批勤奋苦读的学子从五湖四海走进这座红楼,又从红楼融入神州大地。如今,58年过去了,老师和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楼外的香樟树更加苍翠,玉兰花更加娇艳。但每个清晨,琅琅读书声总是和树上的鸟鸣声同时回荡在校园,与花草一起绽放芬芳。这座承载着学校历史的红楼见证了学校沧桑的过去,也成为千千万学子心底最柔软最温暖的记忆。这是学校这些年来“克难”最生动的体现。
    在揽月湖畔的温泉校区,有座刚刚竣工的非动力核技术研发基地。这是学校目前最新的建筑。也就是在一个月前,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我们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从此将在这里上课、做实验,为他们成为该专业的尖端人才打下扎实基础;我们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化创新团队的科研人员将在这里进行科技开发,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学校打造“核”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做贡献。这座代表着学校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建筑必将成为广大校友景仰的圣地,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这是学校今后“奋进”最具创造力的源泉。
    红楼和研发基地,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时代,但二者交相辉映,连接着学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共同谱写着湖科人传承历史、把握现在、开启未来的华丽乐章,共同展示着湖科人的精神风貌,贯通着一代代校友的母校情怀。所以,所有湖北科技学院的校友们,无论你曾经来自何方,无论你现在置身何处,也无论你在学校发展的哪个时期走进过这片沃土,只要你在这里学习生活过,你都是湖科的孩子,湖科就是你的母校。你的身上已经打下了湖科的烙印,你的心中正在流淌着湖科人的血液,你永远都代表着湖科人的形象。这里有授你知识、教你做人的老师,有陪伴你度过青春最美好时光、给予你珍贵帮助的同窗学友。你们的成功是母校的骄傲,母校的成就是你们的荣耀!真诚地祝愿你们事业发达、家庭和美、身体健康。同时,也热切地希望你们多关注母校发展进步,支持学校的改革与建设。有空回家来看看,看看这里的一木一石,这里有你们就读时留下的历史印痕;看看你们的学弟学妹,他们稚嫩的身上有你们昔日的影子。
    学校发展的七十五年,得益于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更是凝聚了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全校师生员工对母校倾注了真情的爱与包容,对学校的发展腾飞也寄予了真切的期待。你们是我的同事,是我的学生,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真诚地希望我们同舟共济,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学校全心谋划,为学校努力工作和学校,共同开启学校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2.10.25

阅读:925次  

复制 】 【 打印 】 【 关闭
·国庆三天乐,环骑大咸宁(中) 2019-10-04 21:55:50
·忆母校兰州大学 2017-08-23 17:02:30
·回首2012 2013-01-24 12:05:26
·湖北科技学院史稿(下):第一章 2012-10-25 10:46:53
·编读《湖北科技学院史》杂感 2012-10-23 19:49:45
声明: 本栏目的文章均系站长原创,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谨供阅读。欢迎发表评论和提出宝贵意见。如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站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