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秋到无锡,不是说无锡到了秋季,是说我在这个十月份的最后几天这个晚秋时节来到了无锡。
中国内审协会在新冠疫情后开的第一个面授班是十月底的无锡“经济责任审计最新法规精讲与实务”班。去年参加了 “工程审计法规法规与实务”培训班,听专家亲自授课,很有收获,所以很想参加这期经责审计班。领导同意了。巧的是上次在浙江的杭州,这次是无锡,都属于江浙地区。但杭州属于省会城市,也更有名气,无锡是非省会城市,名气要小多了,二者应该有一些相同点,更会有不少不同点吧。我想。
这是我第一次来无锡,也是将近30年后第一次来江苏。平时了解江苏,了解较多的是南京、苏州乃至昆山,对无锡却知之甚少,倒是记得小时候听到有个关于无锡的谜语,谜面是“金银铜铁”,让我记住了这个城市。话说中学学地理,似乎记得无锡果然无锡矿,但无锡市下面似乎又有个锡山县,好像就是如今的锡山区,也是我们培训的酒店所在地。地图上看,无锡就有太湖旁边,只是根据去年内审协会培训的经验,应该没时间去造访了。
早晨早早到了咸宁南站,坐上城铁到了武昌,通过快速通道进了二楼候车大厅,找了十来分钟才找到我要乘坐的车次,便按照指引来到一楼候车厅。到了检票时间,又上到我进站时的快速通道,再走进站台。这时,见同一站台另一侧停着一辆绿皮车,是厦门去兰州的。而我要上的从武昌到上海虹桥的D3048是动车。看到这列绿皮车,对比这列和谐号动车组,似乎有太大的反差,加上“兰州”二字,令我不禁想起35年前我第一次同样在武昌站坐火车去兰州的情形:一个人上车,一个人在西安换乘,车上没一个认识的人,从第一天下午在武昌站上车到第三天上午抵达兰州站40多个小时里无一个可以交谈的人。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第一次来到一个大城市武汉,第一次到祖国的地理中心金城兰州,第一次看到祖国大西北。那一年我不满18岁,羞于和陌生人说话的性格和对世事人情懵懂无知的年纪。如今我已进入第54个春秋,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尝过了各样的酸苦。35年过去,物非人亦非,恍如隔世,唯有绿皮车勾连起往昔和如今,当年激情澎湃的大学生已是默默无闻的小职员,早被岁月的风沙打击得伤痕累累,鲜血淋漓。时光无情,人间难爱。然初心不改当年,意气依然风发,相信前路还是铺满鲜花,未来也会更美好。面前这列动车为证,心想美丽定然可期。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旅程,终于在薄暮时分抵达无锡站。列车上最深的记忆是许多人不会用按键式电子开水炉,于是总有人不厌其烦地教:先按红键再按绿键。我也是不会用的人之一,按照别人的介绍,按了下红键,再按下绿键,流了一滴水却立即没水了!测试多次才发现绿键按着不动才流水,松开就停止出水。于是我也加入教别人的行列,不过说得更准确了。我心想:开水炉边为什么不做说明呢?此时抬头一看,果然那排键上方有几排字,走近一看就是使用说明。不禁感慨:看来懒真是人类的天性,为什么接水前就没人肯花几秒守看下那不长的几行字呢?或者因为这字是黑色的又太小?如果换成红色会不会更醒目就有人看?此后,我再也不愿意教别人怎么接水了。眼看着有人拿着杯子来接水,按了无数次也没出水只好嘟囔着“没水”悻悻离去的背影,我只觉得好笑。
出无锡站时,本想坐公交的,翻看会议给的乘车路线,却不知道是出南广场还是北广场,也没看到那次公交的名字。看到有地铁的标志,决定坐地铁。先上了一号线,在转二号线时又费了半天劲才找到方向正确的站台,出地铁时为找正确的出口又费了一番周折。走到地面,又找不到车。好在只有大约1.5公里,转一个弯就行,索性开着导航步行去酒店了。此时夜色已浓,灯光已起。奇怪这里经度也隔不了咸宁多少,怎么天黑得早了这么多呢?过马路,路边看目的地酒店只有几十米了,迟疑间一抬头就看到正是我要去的地方。
办好防疫登记、培训登记和住宿登记,上电梯出电梯七拐八弯找到房间时,已经六点半了。放下行李再找电梯又七拐八弯找到自助餐厅,无锡的第一顿晚餐终于就在眼前了。
2020.10.25